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葬身异国的中共要人:林彪孤坟 张国焘与人共墓碑--国家史册

  

  核心提示: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故乡。在中共历史上,曾有一批党内高层人士,因为各种原因,死后只能安葬在异国他乡。

  

葬身异国的中共要人:林彪孤坟 张国焘与人共墓碑--国家史册

  本文摘自:《快乐老人报》2012年1月12日16版,作者:佚名,原题:《葬身异国他乡的中共要人墓地探秘》

  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故乡。在中共历史上,曾有一批党内高层人士,因为各种原因,死后只能安葬在异国他乡。

  林彪:女婿称要将遗体运回国

  在蒙古国漠北草原,一块看不出有任何特殊之处的空地上,有一堆石头,石头前是一块青色石碑,上面刻着“九一三遇难者之墓——2008年9月13日缅怀者敬立”。这就是林彪以及另外8名遇难者的孤坟。

  据当年曾勘察过失事现场的中国驻蒙大使许文益回忆,就在飞机失事后,他曾奉国内指示约见蒙古副外长。北京当时的指示称,应死难者家属的要求,中国政府决定将死难者遗体运回中国正式埋葬,或就地火化,带回骨灰。但不知何故,林彪等9人的遗骸,仍然是在蒙古下葬。由于蒙古没有火化的习惯,裸尸三天的林彪一行人最终被选择土葬。按照蒙古人的习俗,失事现场不宜让死难者“居住”,墓地就选在了失事点西北方向的高地上。

  2011年9月13日,林彪女婿张云林终于完成了他40年的心愿:前往林彪坠机地点祭拜。据此行组织者黄春光(黄永胜长子)透露,原本他希望林豆豆一同前往,但由于种种原因,她去不了。谈起这次赴蒙祭拜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林家收到消息,林彪的墓地有可能被开矿挖掘,遗骨有可能被移动。为此,张云林此行还特地会见了这片草场的私人领主,关心迁坟和坟墓的保护问题。领主表示想修一座《林彪元帅纪念馆》或博物馆。

  此后不久,张云林公开表示:“明年夏天,我要把遗骨接回家,9具都接回来。”这句话引起了海内外极大关注,但黄春光觉得一切没那么简单。“这件事做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黄春光表示,“就算林家只要林家人的遗骨,林彪和叶群的头颅是被割掉了(被前苏联拿走),比较容易认出来,但这两具无头遗骨也分不清哪个是叶群、哪个是林彪了。林立果的遗体也不能不管,而且也不知道蒙古这边的政策怎么样。”

  张国焘:穷到与洋人共用一块碑

  除林彪,遗骨安葬异国他乡的,还有中共早期高级领导人张国焘。1938年,张国焘投入国民党的怀抱,之后他辗转于台湾与香港之间。1968年底,张国焘带着妻小来到加拿大。在这里,他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2岁。张国焘葬地在多伦多松山墓园内。墓碑用的是普通的灰色石料。墓碑左右是两棵小松树,紧紧拥着石碑,墓碑上端刻着大大的英文“张”字。

  1976年,79岁的张国焘突然中风,从此半身不遂,由此转进多伦多郊区的老人病院。他在一个寒夜中去世。由于穷困,张国焘夫妇不得不与他人共用一块墓碑,墓碑的背面还刻有当地一对洋人夫妇的碑文。

  当时张国焘的三个儿子都有家小,也无力分摊全部丧葬费。最后这块与人共用的墓碑,还是由蒋经国托人汇款置办的。据墓园公司的人说,当年张国焘入葬时,登记的名字并不是他本名。这个墓主人是这样记载的:张恺荫,葬于1979年。这大概是刻意安排以躲避人们寻墓。

  王明:与屠格涅夫在一个墓园

  与林彪、张国焘不同的是,王明虽也是被葬在异国他乡,但却是跻身在名人墓中。在莫斯科郊外列宁山下的新圣母公墓,果戈理、屠格涅夫、赫鲁晓夫等历史名人都归宿于此。

  在这些名人当中,还躺着一位孤独的中国人——曾经中共最高领导人王明。只不过,如今王明墓难得有人“光顾”。王明1925年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也许,对他而言,莫斯科可能比北京还要亲密。

  新中国成立后,王明由于长期患病,他曾多次要求赴苏联养病。他最后一次抵达莫斯科是1956年。从此,王明长期留住在莫斯科一套设施俱全的别墅里。直到1974年3月27日,他写完《中共五十年》后的第四天病逝,其间一次都没有再回过中国。王明去世后,苏联政府把他安葬在著名的“新圣母公墓”,这里安葬着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紧挨着王明墓地的,是苏军元帅里昂诺夫。

  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中,几乎每一个墓碑都是一个雕塑艺术品。在这些形态各异的雕塑中,王明墓只是一般的半身雕像,墓碑上刻着一行用俄文书写的名字。每逢清明时节,王明的次子王丹丁总是孤身一人,来到新圣母公墓,献上一束鲜花,默默地凭吊他的父亲。(摘编自《读天下》)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