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西窗史话 >
什克洛夫斯基笔下的托尔斯泰--国家年鉴
今年11月7日(俄历)是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TuoErSiTai]百年忌辰。百年,有多少国王总统、文臣武将、风云人物随着墓草的荣枯而被遗忘。托尔斯泰[TuoErSiTai]却以其脍炙人口的作品,以其为社会正义探索、奋斗的一生赢得了千百万民众今昔不废、始终如一的爱戴。时间没有冲淡人们对他的怀念和尊敬。
列夫·托尔斯泰[TuoErSiTai]的大部分作品已在中国国内广泛传播,这大大激发了中国读者追寻作家生活[ShengHuo]的足迹、了解作家生平的强烈愿望。莫德、罗曼·罗兰及不少俄国作家的托尔斯泰[TuoErSiTai]传记[ChuanJi]相继在国内出版。但是,出自形式主义奠基人之一的什克洛夫斯基手笔的《列夫·托尔斯泰[TuoErSiTai]传》虽曾引起国内俄罗斯文学专家如陈燊等先生的关注,但译界却少人问津,无人迻译。笔者不揣谫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把它译出,几年前,在河南海燕出版社的支持下得以付梓问世,得以流传。
该传的传主是享誉世界的文学泰斗,该书作者是蜚声全球的批评巨擘。以批评巨擘的身份来写文学泰斗的传记[ChuanJi],不仅为这一传记[ChuanJi]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而且保证了它在众多的同类著作中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再现列夫·托尔斯泰[TuoErSiTai]漫长而充满矛盾的一生,免不了采用传主及其亲友、熟人或偶尔邂逅者的回忆录、日记、书信等材料。什克洛夫斯基却提出了忠告,劝人在利用这些材料时“得极端小心谨慎”(P330),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一个“此时此刻”(P13),而处于各种人际关系中的个人在对同一件事的应激反应中,必不可免地或正或反地染上对方的思想色彩和光晕。对此他在传记[ChuanJi]中作了精辟的分析,大量的引证。谈到日记,作者认为,“日记常常是为他人阅读而写作”(P330)。托尔斯泰[TuoErSiTai]曾这样承认:“这本小本子里所写的一切几乎都是谎言——虚伪。她这时会站在我背后读日记的想法妨碍和破坏了我的真实。”(P334)在另一处,托尔斯泰[TuoErSiTai]还说:“应当附记一笔,我为她——她将会读这些日记——写的东西倒不是不真实,然而是从许多事物中挑选出来的,如果只是为了我个人,我不会这样写。”(P319)托尔斯泰[TuoErSiTai]在遗嘱里要求销毁他早年的生活[ShengHuo]日记,原因是他当日的生活[ShengHuo]日记像是旧学校的记过簿,没能全面反映出他当时所作的紧张而有效的思想探索,因而,“这些日记将产生虚假的片面的印象”(P685)。书信也不见得件件可靠。作者断言:“在书信里,人常常不由自主地隐瞒自己的情况,不让收信人知道。给不同的人的信件各各不同地涂抹上一层收信人的色彩。”(P642)或者相反:“人们写信的目的有时不仅为了让收信人看,而且也为了在邮局中被人拆开、偷看,为了拿信来做幌子。”(P299)回忆录有时则更不靠谱。回忆往往因不同的情势而变得前后不一,甚至矛盾悖违:“人似乎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回忆也往往方枘圆凿,因为次次回忆都有一个此时此刻。”(P13)
《列夫·托尔斯泰[TuoErSiTai]传》根据这样的观点作了大量的辨伪求真的工作。过去曾广泛流传:《安娜·卡列尼娜》第四部第13节列文和吉提相恋时以句中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暗示整句内容让对方猜度回答的经典场面是列夫·托尔斯泰[TuoErSiTai]和索菲娅·安德列耶夫娜相恋时真实情景的诗意再现。托尔斯泰[TuoErSiTai]的妻子和妻妹在她们的日记和回忆录中言之凿凿,不容置喙。但是什克洛夫斯基指出,她们的日记和回忆录实际都是事后根据小说所作的补正性回忆。事实却如托尔斯泰[TuoErSiTai]在1862年8月28日的日记中所说的那样,他只是“徒劳地给索菲娅写了许多字母”(P317),因而,9月9日,即书写字母11天之后,不得不在给未婚妻的没有发出的书简中来解释这些字母的真实含义。她们还为《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吉提写的是谁而争论不休,托尔斯泰[TuoErSiTai]则说,他的作品中的人物不是哪一个人,他宣称:“要是我的整个著作在于为人写照,让人探询,使人追忆,那么,我会羞于把它付梓问世的。”(P360)传记[ChuanJi]也驳斥了《活尸》是当时发生的吉密尔案的再现。经过什克洛夫斯基这样严格的甄别,经过如此正本清源的梳理,这样进入传记[ChuanJi]中的材料,应该说是经得住任何检验的。什克洛夫相当自信而且不无自豪地在传记[ChuanJi]的序言中指出:“书中任何地方都没有偏离事实。”(P3)
确保材料的真实性是必需的,但是远远不够。写出一部托翁的真实而出色的传记[ChuanJi],还有更多更高的要求。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托尔斯泰[TuoErSiTai]是“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之一”(P7),他“生在一个历史的伟大交接点上。他不了解未来,然而又明白今日已不同于往昔,他属于往昔,没有未来,然而又强烈渴望着未来”(P11-12)因而他不能不是“一位探索者”(P74)。
要写出这样一位“由他的时代创造和诞生的矛盾人物”(P155)的托尔斯泰[TuoErSiTai]的真实面貌,绝不能把他与时代、与生活[ShengHuo]割裂开来。因而,什克洛夫斯基反对托翁传记[ChuanJi]中的两种写作倾向。他反对“把传记[ChuanJi]写成一个人仿佛一辈子在走廊里漫步,看到的只是本人在墙上的影子”(P286),也反对把传记[ChuanJi]写成“一个人只是生活[ShengHuo]在家中四壁之内,看到的只是他的几个亲人”(P286)。脱离历史发展进程,脱离艰难而生动的生活[ShengHuo]潮流,就剥夺了托尔斯泰[TuoErSiTai]思想发展的动力,就剥夺了托尔斯泰[TuoErSiTai]的精神和灵魂的可能的发展。
在什克洛夫斯基笔下,托尔斯泰[TuoErSiTai]是一位面对艰难时代“企图在生活[ShengHuo]中为自己找到真正的位子”(P74),寻找生活[ShengHuo]目的,寻找整个人类新的可能的生活[ShengHuo]制度(P127)的人。探索、寻找是艰难的。否定不易,同意又不可能。他彷徨,苦恼,甚至因生活[ShengHuo]毫无出路而绝望。但是,追求中的颠踬并没使他停止追求的脚步。他在日记中总结自己生活[ShengHuo]的体验时说,没有谬误,没有悔恨,没有迷乱,就能为自己安排一个幸福而舒适的安乐窝是不可能的,正如不锻炼而想成为健康的人一样不可能。在给姑母的信中,他更把它上升为一种生活[ShengHuo]的哲理:“追求,迷误,开始,抛开,再开始,再抛开,永不懈怠地从事斗争和忍受损失”(P298)。
作为“探索者”,他青年时代追寻而暂时没有找到目的时的生活[ShengHuo]充满了负面因素,五光十色,一片混乱。他常常彻夜赌博,一掷千金,债台高筑,不得不出卖祖产。他放荡不羁,花天酒地,寻欢作乐,挥洒着青春弥漫的精力。他怀疑苦闷,悲观失望,懒散怠惰,在无所事事中打发日子。然而,他又频频拟定计划,潜心阅读,热心工作,扪心自问,引咎自责,想在自我完善中去完善世界。他时而在农村进行农业改革,设计脱粒机,设计保暖、干净的农舍,改良家畜;时而幻想成家,找到生活[ShengHuo]中的另一半;最后,他远赴边疆,以志愿兵的身份在高加索为沙皇与车臣人作战……
面对传主这种混乱散漫的生活[ShengHuo],什克洛夫斯基指出:“必须根据他怎样纠正错误,怎样理解错误,而不是根据他的错误来评判他。”(P72)在作者看来,过正直、善的生活[ShengHuo],为此而上下求索、至死靡它的决心和勇气,是传主这一时期生活[ShengHuo]中的最大亮点。因而,高加索时期的托尔斯泰[TuoErSiTai]同时还体验到了精神的昂扬高涨,从事着顽强而不间断的工作,卓有成效而成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人。骚动中的前进才是托尔斯泰[TuoErSiTai]这时生活[ShengHuo]的本质。正是托尔斯泰[TuoErSiTai]从动荡不安的生活[ShengHuo]中长时间地、逐步地并最终领悟了生活[ShengHuo]的真谛、生命的真谛。他宣布:“我爱真理甚于人世的一切。”(P669)他深信,“真正的幸福在于自我牺牲,在于对他人行善”(P157),直至他辞世前的1910年11月7日的日记,他仍坚定地宣称:“做那应当做的,成败得失在所不计……一切为了他人的幸福,主要为了我的幸福。”(P722)他“希望能对人们的幸福和利益发生一种重大的影响”(P159),他明确提出“废除土地私有的社会制度”是“俄国民族的世界性任务”(P303)。他深感自己周遭的一切与自己的追求是那样的相左,因而是那样的恶劣,那样的疯狂!生活[ShengHuo]毫无希望,前途无比黯淡,他不由一再呐喊:“再也不能这样生活[ShengHuo]下去了”(P493,604等)!他不能不和它决裂。1880年前后,《忏悔录》的写作,意味着他思想立场的转折,他成了宗法农民的代言人。
这种思想的巨大转变,使他在社会生活[ShengHuo]中具有了一种很特殊的地位:
对于自己人,他成了外人;
而对于外人,他却成了自己人。(P232)
托尔斯泰[TuoErSiTai]的创作是与他的思想探索、与他上述的那种“特殊的地位”同步的。他的作品不单是他思想探索的反映,而且也是他思想探索的形式和结晶,他的创作就是他的思想探索。托尔斯泰[TuoErSiTai]生前,曾对正在为他撰写传记[ChuanJi]的比留科夫说,应该把他的“文艺作品作为传记[ChuanJi]素材予以注意”(P642)。托尔斯泰[TuoErSiTai]这个一向不太为人注意的建议在什克洛夫斯基的笔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得到了极充分的实践。
什克洛夫斯基“以灵活自由的叙事方式”(P330)游走在托尔斯泰[TuoErSiTai]的写作生活[ShengHuo]和非写作生活[ShengHuo]之间,把学习、从军、办校、写作、赈灾、上书、抗议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组织成了托尔斯泰[TuoErSiTai]复杂、矛盾、多彩的人生,伴随着传主这些活动的则是展开的精神探索和心路历程。传记[ChuanJi]作家力求赋予托尔斯泰[TuoErSiTai]的每个重大行为以心理说明和精神支持。托尔斯泰[TuoErSiTai]由此成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并从什克洛夫斯基的传记[ChuanJi]中亲切地向我们走来。《列夫·托尔斯泰[TuoErSiTai]传》是托尔斯泰[TuoErSiTai]的生活[ShengHuo]史,也是他的精神发展史,两者的完美结合使其他托尔斯泰[TuoErSiTai]传记[ChuanJi]无法与它一争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