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国家记忆 >
1937南京保卫战 国军突然撤退日军入城屠杀--国家史册(3)
日军[RiJun]攻陷南京[NanJing]前南京[NanJing]街头的反日标语。
记住[JiZhu]历史,是为了悲剧不再发生
1937年12月15日,汉中门外屠杀2000余人[YuRen];
1937年12月15日,鱼雷营、宝塔桥屠杀30000余人[YuRen];
1937年12月16日,中山码头屠杀5000余人[YuRen];
1937年12月18日,草鞋峡集体屠杀57000余人[YuRen]……
这个数字最后定格在惨绝人寰的30万。
日军[RiJun]在南京[NanJing]的暴行,激起了当时在南京[NanJing]的外籍人士的愤慨。他们或通过书信,或直接向当时的日本[RiBen]大使馆提交抗议书,强烈抗议日军[RiJun]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他们的证言,为人们勾画出日军[RiJun]屠城时的惨景。这些正义人士的记录,也为控诉日军[RiJun]野蛮行为留下证据。
12月18日,在日军[RiJun]攻陷南京[NanJing]5天之后,《纽约时报》披露了侵华日军[RiJun]在攻入南京[NanJing]过程中所犯的暴行,世界舆论为之大哗。美国人罗伯特·威尔逊作为当时身在南京[NanJing]的外科医生,在缺乏水电供应的情况下,夜以继日地救治了李秀英等一批遭受日军[RiJun]枪击、刺伤、强奸的中国难民。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1937年12月18日,今天标志着当代的但丁炼狱已进入第6天,这是用鲜血和强暴的大写字母写成的。整批整批的人被杀戮,成千上万的妇女被强奸,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力量去阻止这些野兽们的残忍、淫欲和野蛮现象。今天我收治了一位有三处炸弹孔的男人,他是80人中唯一的幸存者,80人中包括一名11岁的男孩。”
如今的南京[NanJing]一片生机,然而[RanEr]73年前的那段苦难,仍然铭记在700万南京[NanJing]人的心中。
李秀英是南京[NanJing]大屠杀的幸存者,她勇于揭露日军[RiJun]暴行,被称为南京[NanJing]大屠杀的“活证据”。日军[RiJun]进攻南京[NanJing]时,她有孕在身无法出逃,躲在美国教会学校的地下室避难。日军[RiJun]闯进地下室图谋强奸李秀英,性格倔强的她与3个日本[RiBen]兵殊死搏斗,身中37刀,后经抢救得以保命,但肚子里的孩子却因此流产。这位九死一生的老人,晚年却受到日本[RiBen]右翼分子的污蔑。1998年,松村俊夫在其《南京[NanJing]大屠杀的大疑问》一书中,称现在的李秀英不是当年的李秀英,是“假证人”。1999年9月,李秀英向东京地方法院提出诉讼,要求松村俊夫及《南京[NanJing]大屠杀的大疑问》一书的出版社和发行人相泽宏明公开道歉,并赔偿名誉权损失1200万日元。经过漫长的八轮辩论后,2002年5月10日,东京地方法院认定了侵权事实,判处松村俊夫等赔偿名誉权损失150万日元,但对原告提出的公开道歉这一请求未予支持。双方均对判决不满,同时提出上诉。随后的二审维持了原判,松村俊夫等又上诉至日本[RiBen]最高法院。2005年1月20日,日本[RiBen]最高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被告松村俊夫等人的上诉请求,维持二审判决。然而[RanEr],在这之前的一个月,李秀英已经去世。“要记住[JiZhu]历史,不要记住[JiZhu]仇恨。”老人生前嘱咐后人。
又到纪念日,凄厉的警报声在南京[NanJing]城上空呜咽哀鸣,8000余人[YuRen]在侵华日军[RiJun]南京[NanJing]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广场举行集会,沉痛悼念南京[NanJing]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这座占地面积111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9800平方米、整体设计寓意为“和平之舟”的纪念馆,于1985年在南京[NanJing]城西江东门地区“万人[WanRen]坑”遗址上建立。73年前,日军[RiJun]在这里杀害了两万多名中国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如今,这里已经累计接待观众2500多万人[WanRen]次,其中国外观众200多万人[WanRen]次。
“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南京[NanJing]大屠杀呢?有三句话,一是‘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记’,二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就有可能导致未来的灾祸’,三是‘要记住[JiZhu]历史,不要记住[JiZhu]仇恨’。我们研究和解读历史,是为了未来不再发生同样的悲剧。爱国主义教育,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侵华日军[RiJun]南京[NanJing]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本报记者刘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