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国家记忆 >
折戟三门峡水库教训 折腾30多年最终回原点--国家史册
摘要:三门峡[SanMenXia]水库[ShuiKu]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折腾了30多年,最终却不得不回到原点——力争变成无库自然状态。同时,库区移民总计40多万,其中十分之一被迁往宁夏、甘肃等偏远地区……
九曲黄河[HuangHe]万里[WanLi]沙
文 |吕峥
五十年前,1960年6月,三门峡[SanMenXia]水库[ShuiKu]筑坝到了340米,实现拦洪。 9月,正式关闸蓄水拦沙,投入使用,就在举国上下为改造自然的胜利而欢呼时,悲剧拉开了序幕。
黄河[HuangHe]无疑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面对黄河[HuangHe]水患都是一筹莫展,只能眼睁睁看着泥沙不断淤积,下游河床日益抬高,形成高于地面的悬河。
历史上,黄河[HuangHe]是航运大河。而被历代行船人视为畏途的三门峡[SanMenXia],因为有着坚固的花岗岩河床,还可控制92%的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洪水和泥沙,因此,到了民国,在三门峡[SanMenXia]筑坝的设想开始被人频频提起。
毛泽东[MaoZeDong]对修建三门峡[SanMenXia]水库[ShuiKu]举棋不定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第一代领导再次将目光投向黄河[HuangHe]。当时,苏联[SuLian]专家和黄河[HuangHe]水利委员会不谋而合地相中了三门峡[SanMenXia],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交了20万字的《黄河[HuangHe]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
毛泽东[MaoZeDong]第一次离京,巡视的就是黄河[HuangHe]。面对黄河[HuangHe],他的雄心壮志几起几落,再也没有面对淮河时挥笔写下“一定要根治”的豪情,而是嘱咐一句“要把黄河[HuangHe]的事情办好”。半是不服半是无奈。
1953年2月15日,毛泽东[MaoZeDong]启程去南方视察长江,顺路到郑州看一看黄河[HuangHe]的情况。专列开动后,毛泽东[MaoZeDong]看着图纸上的三门峡[SanMenXia],问随行的黄委会主任王化云:“三门峡[SanMenXia]水库[ShuiKu]修起来,能用多少年?”
王化云早在1949年8月就给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上书,要求修建三门峡[SanMenXia]水库[ShuiKu],被董必武否决了。新中国成立后,王化云一直坚持“筑坝拦沙”的治河主张,被毛泽东[MaoZeDong]称为“能化云化雨”。
王化云:“如果黄河[HuangHe]干流30个电站都修起来,总库容约占2000亿至3000亿立方米,这样算个总账,不做水土保持及支流水库[ShuiKu],也可以用300年。”
毛泽东[MaoZeDong]笑了:“300年后,你早就有重孙了。”
他又问:“修了支流水库[ShuiKu],做好水土保持能用多少年?”
王化云:“用1000年是可能的。”
毛泽东[MaoZeDong]:“那1050年怎么样呢?”
王化云有些尴尬:“这……到时候再想办法。”
毛泽东[MaoZeDong]又笑了:“恐怕不到1000年早就解决了。”他抽了口烟,又道:“三门峡[SanMenXia]水库[ShuiKu]定了没有?”
王化云:“还没有定。”
毛泽东[MaoZeDong]:“三门峡[SanMenXia]水库[ShuiKu]有四个方案,你认为哪个最好?”
“修到360米这个方案最好。”
“那么多移民往哪里移?”
“有的主张往东北移,那里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有的主张往海边或者绥远移;有的则主张就地分散安置,不一致。”
“你主张移到哪里?”
“移到东北去,对工农业以及国防都有好处,就是多花点钱。”
毛泽东[MaoZeDong]将视线移到图纸上,盯着三门峡[SanMenXia]的位置看了许久,道:“我再问你,三门峡[SanMenXia]水库[ShuiKu]修好后,黄河[HuangHe]能通航到哪里?”
王化云:“能通航到兰州。”
“兰州以上能不能通航?”
“目前还没有考虑。”
毛泽东[MaoZeDong]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