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国家记忆 >

康有为还不够格 戊戌变法的领袖究竟是谁?--国家年鉴(2)

  

  但是,康有为[KangYouWei]是发动变法[BianFa]的人,当自有他的贡献。这话也不错。只是,这贡献一直被夸大。研究戊戌[WuXu]变法[BianFa]的专家茅海建就指出康有为[KangYouWei]自编年谱颇多编造,要读它“须得处处小心”。一个人的自编年谱使后世学者这样看待,真是难堪。后来有研究者说,就是当时在革新派里或者在守旧派里,康有为[KangYouWei]的理论影响也都极有限。他的学术地位、声望、修养都难胜任学界领袖[LingXiu]的地位。

  那么,在如此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里,总该有一位领导者或领袖[LingXiu]吧?在戊戌[WuXu]变法[BianFa]中,他该是谁呢?以前人们甚至把戊戌[WuXu]变法[BianFa]称为“康梁变法[BianFa]”,现在被否定了。谁该是领袖[LingXiu]?翁同龢?他在变法[BianFa]一开始就被革职返乡了。谭嗣同?地位和实力都不够。好像变法[BianFa]派里就没人了。这不合情理。最近读余音著《百年黄昏》,这是一本关于戊戌[WuXu]变法[BianFa]的专著。此书写得深入浅出,极为有趣。但资料很多,每有说,必引证。当然也不是说此著就是权威定论。这书里有一章题为《究竟谁是变法[BianFa]的领袖[LingXiu]》,反掉康、梁以后,说“光绪才是唯一真正的领袖[LingXiu]”。其理由是:有变法[BianFa]的思想基础,不愿做亡国之君;具有一套变法[BianFa]理论,干起来不守成规;有变法[BianFa]的魄力和决心,敢于大干。建立了京师大学堂,就是以后的北京大学,此即是大大一件成就。当然,他缺少执政的能力,没有相应的势力和人才,而且有些乱干,比如诏书一日下达几十种,弄得上下乱哄哄。而以慈禧为首的反对派则有真刀真枪和权势。所以光绪很快失败了。我想,以如此无力的领袖[LingXiu]来领导一次变法[BianFa],也只能如此,否则,轻易成功了,倒是怪事。学者杨天石论文集《晚清史事》中有一文《翁同龢罢官问题考察》,其结论是“罢免翁同龢出于光绪皇帝本意”。因为后来的翁同龢屡次与光绪帝意见相左,且与之对抗,光绪就不能容忍,按说,翁是光绪的师傅,也是铁杆支持者。但是在变法[BianFa]问题上相左,就不能容忍。杨天石引的这一则材料是张謇的儿子张孝若说的,张謇是翁的弟子,回乡后仍多联系,所言应当是比较可靠。平常我们都以为处理翁同龢是慈禧所逼,或是故意做给慈禧看的让步之举。其实不是。这也证明:缺少经验和实力的光绪皇帝是这次夭折变法[BianFa]的真正领袖[LingXiu]。余音这本《百年黄昏》的副题是“回到戊戌[WuXu]变法[BianFa]历史现场”,我想,也许我们看到了那个“现场”。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