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国家记忆 >
结婚证书中的历史--中国年鉴网
本文摘自《老结婚证[JieHunZheng]书》 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6月版
中国人的婚姻[HunYin]航程,漫长,艰辛。扯个婚证不容易,过去是家长批准,父母包办。后来结婚[JieHun]登记,需由组织批准,上级把关。那个关,很多,很严,比如阶级出身,政治立场,现实表现,领导好恶,哪一关都不好过。
现在,是政府审查,国家批准,公章灼灼,国徽耀眼。这个审批级别最高,然而宽松了,只是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关键还得自己做主。
结婚[JieHun]的人,没有不愿幸福[XingFu]的。制作婚证的人乐于帮忙,就在上面画了象征美好生活的图案[TuAn]。早年间,图案[TuAn]比较“虚”,比较“写意”,喜欢弄个花草、鸳鸯,跟小家庭幸福[XingFu]配套。
1949年以后,婚书装饰变了,经常采用又“大”又“实”的意象,厂房、烟囱、电站、泻洪闸、庄稼地、康拜因,不一而足。民房、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是当时[DangShi]百姓向往的东西,但是没人往婚书上画。那时强调奉献,先大家,后小家,先治坡,后治窝,天下人幸福[XingFu]了,个人才幸福[XingFu]。
狂热岁月,婚书又改装饰,满纸语录,既“红”且“忠”,“忠”的并非对方,而是婚恋之外的第三方。幸福[XingFu]没有消失,异样存在:紧跟就是幸福[XingFu],敬祝就是幸福[XingFu]。
新世纪降临,生活形态多样了,婚证上的图案[TuAn]花色反倒少了。幸福[XingFu]不幸福[XingFu],自己负责,无须靠图案[TuAn]提醒,无须怪罪爹妈,埋怨领导,方方面面省心,何乐而不为?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踩脚印、摁手印的婚书
这件明朝嘉靖年间的婚书,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婚书为素黄宣纸书写,当时[DangShi]的婚姻[HunYin]均受制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ShuangFang]父母在议定允婚后,要交换写有双方[ShuangFang]生辰八字的红帖,并议定由男方支付一定数量的礼金给女方。同时双方[ShuangFang]签订婚书,由家长及证人签名画押,并由男方踩上脚印以防悔婚。
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童养婚帖
《清律》禁止指腹为婚和割衫襟(即在幼儿时割双方[ShuangFang]衣襟以订婚约)为亲,对童养媳婚姻[HunYin]却无专门律条。民间选择此种婚姻[HunYin]的主要原因是家贫,或家庭突然出现变故,无人抚养。此外,在婚姻[HunYin]论财的大潮下,生有男孩的家庭,担心孩子长大后凑不齐足够的聘金为其娶妻;女家则往往本来养育艰难,出于对女孩的轻视,认为与其长大后赔钱出嫁,不如及早送人领养以减轻负担,这也是童养媳增加的重要原因。
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纳妾婚帖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子娶妾是延续家族香火的需要,也是男子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娶妻要讲门第,行六礼,妾则不然,不称娶而称置、纳、买,为了显示纳妾的正当性,在置买前,向对方索要必要的文书契纸却是必须的。
洪宪元年(1916年)再醮婚书
再醮婚书,也就是再嫁婚书。当时[DangShi]妇女受“从一而终”的思想束缚,女子再嫁少见。人们普遍认为女子再嫁时不应遵从初婚礼节,而此婚书上明确承诺“再婚礼节与初婚礼节相同”,但是却没有写明夫妻双方[ShuangFang]的姓名,而仅有出生日期、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