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中国记忆 > 国家记忆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国家年鉴(9)
《特区打工妹》
《世界屋脊的太阳》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会明确了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奋斗纲领。党的十二大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组织村民委员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批新型中小城镇随之出现,开辟了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新路。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此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国家对经济的计划管理权限逐步下放,国家宏观调控得到调整与改进,国营企业改革深化,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有了很大改变。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厦漳泉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科学技术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提上日程。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得到全面推进。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984年5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规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1983年到1987年的整党取得明显成效。1985年9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进行了一次较大幅度的新老交替,使中央领导层进一步年轻化。
根据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科学判断,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引导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关系。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首先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中国与英国、葡萄牙分别在1984年12月、1987年4月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87年10月底至11月初,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针对经济迅速发展和体制转轨过程中逐步显露的一些矛盾和问题,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一段时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更好地推进改革和建设。党团结依靠人民,采取果断措施,平息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通过1989年6月和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和五中全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实现中央领导集体顺利交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1990年4月上海浦东开发启动,它是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标志。到1991年底,治理整顿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而基本结束。在对外关系上,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按照邓小平反复强调的要保持稳定和坚持改革开放的要求,贯彻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中国成功挫败国际反华势力企图扭转中国社会主义方向的图谋,开辟了外交工作新局面。
到1990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温饱问题,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提前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在经受住严峻考验后,更加扎实地向着新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