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古代文明 >

晋商为何没有成为资本家 衰败不只是商业问题--中国年鉴

  

 

  历史上的晋商[JinShang]是个不断被言说的话题,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危机阴影未散的今天,西方媒体不惜专题探讨它曾经的辉煌成因,而中国[ZhongGuo]的学人作家,更愿意将之概括为制度创新与忠义的资本。
  北大教授韩毓海的《五百年来谁著史》意在对16世纪到19世纪的中国[ZhongGuo]与世界做一打通了的描述与论说,试图为中国[ZhongGuo]19世纪的衰败以及西方世界的崛起作出自己的结论。其中亦多有论述涉及到晋商[JinShang]。
  今天我们特转载《北京晚报》“晋商[JinShang]为何没有成为资本家”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韩毓海与其新书封面


  问:韩老师,你的多维角度让人想到,晋商[JinShang]的兴衰,并不仅是一个[YiGe]商业的成败问题,而是多个方面的蝴蝶效应所致。我们先从晋商[JinShang]之兴谈起,除了通常人们理解的那些,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
  韩:首先是交通。商品贸易[MaoYi]和通货都与交通关系最大。山陕在历史上都是非常了不得的地方,最近我去山东聊城,在明代的古运河边上,矗立着一个[YiGe]庞大的古建筑群,叫山陕会馆,就是明清时代山西和陕西商人沿着运河在南北之间运送物资的商馆,1885年黄河改道之后,由于北方运河断绝,聊城(明代的东昌府)、临清这些《水浒传》、《金瓶梅》中所描写的商业都会,如今都衰落得不成样子了,也可以说,近代以来,山陕两省是随着中国[ZhongGuo]交通和贸易[MaoYi]线路的变化,逐步丧失了其经济核心地位。山西兴起于明清期间,跟中华帝国要开通通往北方蒙古的道路有关,也跟山西产盐有关。山西解州有盐池。而中国[ZhongGuo]历代盐都是国家[GuoJia]专卖,一般市场价格是生产价格的30倍。自唐以后,中国[ZhongGuo]国家[GuoJia]土地税收就很少了,盐是国家[GuoJia]最主要的税源。汉以降有个制度叫均输,就是国家[GuoJia]把全国各地的东西按交税的方式聚拢国库,缺物资时国家[GuoJia]拿出来平抑物价。宋朝把运送税收物资的工作交给指定的商人,运粮、军需,也不用运到朝廷国库,而是直接运到北方边关。作为报酬,国家[GuoJia]给你盐引——— 也就是贩盐的资格。明朝因为边关问题修明长城。有驻军就需要军粮,而山西商人靠运粮拿到盐引,通过运河将南粮北运,再把山西的盐卖到南方。晋商[JinShang]最初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问:这个在采访成一先生时也听他说过,晋商[JinShang]三大块,明代的盐商,清中期的茶商,清晚期的金融业。不过从你这本书很能看出,尽管晋商[JinShang]靠从内部自发而生的制度创新有了发展,但他们还是没能成为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家。
  韩:晋商[JinShang]和欧洲[OuZhou]金融资本完全不一样。尽管10世纪的宋代中国[ZhongGuo]的贸易[MaoYi]活动就是世界性的,尽管元代和明代进一步从陆地、海洋方向扩大了以中国[ZhongGuo]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尽管利用煤炭冶炼的技术早在宋代的瓷州窑中已经成熟,一句话——— 尽管那时以来中国[ZhongGuo]已经是世界生产、贸易[MaoYi]和市场的核心,但是,中国[ZhongGuo]注重生产和贸易[MaoYi]的经济方式,中国[ZhongGuo]式的发展道路也不会走向欧洲[OuZhou]式的金融制度,因为欧洲[OuZhou]形成的金融制度,主要跟战争国债制度有密切关系。
  如果我们看一看真实的欧洲[OuZhou]历史,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经济学,特别是关于自由贸易[MaoYi]和生产的发展会自动、或者必然导向金融资本的论断,都是错误的。亚当•斯密认为,生产、贸易[MaoYi]、土地是经济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他主张政府要小、反对政府借国债、发行国债,斯密关于小政府的思想,就是建立在他反对英国政府借债打仗,然后再把税收加在百姓头上的发展逻辑之上的。斯密的学说是法国财政大臣杜尔阁政策的理论化,而杜尔阁的政策,则来自于法国社会对于中国[ZhongGuo]宋明王朝治国理念的理想化,所以,如果你把斯密那一套拿来描述中国[ZhongGuo]历代王朝,恰恰是合拍的。特别是宋明清的治理。但是,世界历史、特别是欧洲[OuZhou]历史,完全没有按照亚当•斯密所设想的那样发展,而是按照他讨厌的那个人——— 马尔萨斯所主张的方向发展。马尔萨斯认为生产和贸易[MaoYi]、市场都不是决定性的,因为生产和贸易[MaoYi]的发展永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所以不打仗。不消灭人口,供给永远赶不上需求,所以欧洲[OuZhou]经济学的真正核心是由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所决定的供需关系,那个经济学的真正代表是马尔萨斯,并不是斯密。


  问:你这本书上说,清政府好像也有一次向晋商[JinShang]借了钱。
  韩:甲午海战之前,向晋商[JinShang]借白银100万两。不过这只是象征性的,因为它始终对于战争危机估计不足,准备也就不充分,由于没有一个[YiGe]动员全国、全民的战争财政机制,由于没有调动一切有利的战争资源,战败是必然的。这一点,康有为在《统筹全局疏》中讲得很清楚,统筹全局的意思是说:不能以财政的方式动员和调动全社会的资源,生产和贸易[MaoYi]再发达也毫无用处。从这个角度说,确实中国[ZhongGuo]的发展道路和欧洲[OuZhou]不一样。


  问:有战争就有国债。才有之后的一系列金融体系。这种金融的逻辑并不被国内主流知识界认可,你也应该能感受到吧?
  韩:我们在许多方面存在一些形而上学的认识,也有很多的一厢情愿。比如中国[ZhongGuo]历史上出现的“海禁”解释为文化封闭的原因。其实早在四十年代与郭沫若齐名的历史学家陶希圣,就系统指出因为中国[ZhongGuo]是银、铜很缺乏的国家[GuoJia],海禁主要是为防止银铜流失海外,防止国内货币[HuoBi]短缺造成流动性缺乏。而回到现代金融体系的形成,主流知识界总愿意回避它是“危机”的产物。我们不妨看一个[YiGe]简单的事实:自15世纪以来,中国[ZhongGuo]是400年绵延的和平,而西方则是连续不断的民族危机和军阀战争,离开了普遍的战争和危机状态,完全不能解释现代金融制度在欧美的兴起,更不能解释西方政治经济学发展的真实历史。


  问:看你这本书发现,晋商[JinShang]的发展其实很被白银所伤。甚至整个中国[ZhongGuo]的命运转折,都被白银所伤。你有个观点:隆庆元年(1567年),明帝国开放“银禁”与“海禁”,通俗地说,这等于把帝国“央行”从北京搬到了拉美矿山。在你看来,此举甚至是中国[ZhongGuo]结束辉煌的十六世纪的转折点。
  韩:那当然是。黄仁宇与日本学者滨下武志都是当今世界研究中国[ZhongGuo]明清史、特别是经济史的权威。他们都分析得很清楚。滨下武志指出:中国[ZhongGuo]是银缺乏的国家[GuoJia],却选择了白银做货币[HuoBi],竟然还持续了500多年,很荒谬。明清两朝败亡的教训很多,但一个[YiGe]长期被忽视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国家[GuoJia]发行信用(宝钞纸币)的努力失败之后,反而将货币[HuoBi]出路委之于海外白银进口,从此彻底丧失国家[GuoJia]货币[HuoBi]主权。


  问:货币[HuoBi]主权意味什么呢?
  韩:所谓主权货币[HuoBi],就是指国家[GuoJia]发行的信用,它以国家[GuoJia]税收为基础,以国家[GuoJia]法律为保障,主权货币[HuoBi]既然是以国民税收来清偿和保证的,故只要建立起有效的国家[GuoJia]治理结构,得以支撑起清楚合理的税收制度,国家[GuoJia]就有发行信用货币[HuoBi]的保障。
  用银做货币[HuoBi],银又要海外进口。等于说货币[HuoBi]主权在外头。最主要的问题是银的产量会影响中国[ZhongGuo]经济。过去搞世界史的人研究发现,从1630年开始美洲白银的出口量减低了一半,但却没人研究这种锐减对于中国[ZhongGuo],特别是对于1644年明朝的瓦解造成何种影响。同样的,1832年英国尝试金本位后,首先导致各种成色的白银都涌到中国[ZhongGuo]。又因为中国[ZhongGuo]纹银(也就是质地最好的银)被投机到印度去套利,劣制的银跟着进来,两者加攻,中国[ZhongGuo]的货币[HuoBi]体制在1840年之后逐步被攻垮了。


  问:晋商[JinShang]的起落兴衰不幸处在这些阶段当中,是否可以这么认为,不论它如何制度创新,大的局面无力回天?
  韩:实际上晋商[JinShang]的衰落首要的原因还是来自交通方面。即首先是跟西伯利亚铁路修到了哈尔滨,原有的恰克图商道被废弃有关。晋商[JinShang]没有发行国家[GuoJia]货币[HuoBi]的权力,票号不过就是伴随长途贸易[MaoYi]而兴起的一个[YiGe]汇兑机构而已,它更没有发行国债的权力。这跟欧洲[OuZhou]意义上有货币[HuoBi]发行权、国债发行权的银行完全是两回事,把晋商[JinShang]票号说成现代金融业,纯属夸大其词。


  问:最先进的最后反而最落后,颇有风水轮流转之感啊。
  韩:最先进变成最落后,根源并不在市场、生产和贸易[MaoYi],金融的落后显而易见。还有政治制度。中国[ZhongGuo]的问题是,唐朝以前,中国[ZhongGuo]基层事务采取的是行政基层承包制,一个[YiGe]县官下面几百个吏,事务都交他们。吏不拿国家[GuoJia]工资,就自己找钱。所以就变成“官无封建,吏有封建。”吏中饱私囊,地方势力大得很。一盘散沙、腐败,就是这么造成的。


  问:说到底,晋商[JinShang]之衰和中国[ZhongGuo]之衰有密切关联。但我仍然有疑问,如今其实是个西方资本主义运行并影响世界的一个[YiGe]局面。而“新左”知识分子群一直在质疑西方建立初起的合法性,反思欧洲[OuZhou]文明的本质,难道对它几百年来所建立起来的价值观与理论体系,都认为不可取吗?
  韩:我们现在有三个学科很牛,但都存在问题:法学、经济学、文学。西方经济学当中包含的东西很多,比如货币[HuoBi]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制度学派、凯恩斯学派、发展理论,现在我们只讲市场、只讲古典经济学,这本身就是对西方经济学的阉割。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德国是欧洲[OuZhou]文明的一部分,但是经济学中很少讲德国历史学派,比如李斯特、罗雪尔、施穆勒、甚至马克斯•韦伯。包括福利学派,这样我们对欧洲[OuZhou]文明的理解很容易导致片面性,一个[YiGe]极端认为欧洲[OuZhou]就是靠它的文明,或者靠市场就变成今天这样,这种话他们敢在欧美的大学里讲吗?

 
  问:《五百年来谁著史》,最开始读这本书,看到许多通常看不到的历史细节与观点,会觉得你在为一种流行的叙述纠偏。现在和你谈话,又觉得这个著字,还有另外一个[YiGe]含意,就是关涉未来中国[ZhongGuo]之路怎么走的诘问。我仍然觉得你书后的大同理想有种乌托邦式的浪漫,但是确实可以让人伫足想一想,今天,可不可能有一种中国[ZhongGuo]道路?
  韩:亚当•斯密是在康乾盛世时发表的《国富论》,那时他就把中国[ZhongGuo]视为欧洲[OuZhou]学习的楷模。但到1840年以后,中国[ZhongGuo]却成了最惨的一个[YiGe]国家[GuoJia],被帝国主义欺负得遍体鳞伤。五百年来的中国[ZhongGuo]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答案是否定的。晋商[JinShang]没有继续辉煌,也和国家[GuoJia]整个能力相关。传统中国[ZhongGuo]创造了生产、贸易[MaoYi]和市场的奇迹,但国家[GuoJia]却没有形成以国家[GuoJia]税收为抵押发行信用、进行融资的机制。
  今天,全世界都把中国[ZhongGuo]崛起当做一个[YiGe]重要的话题,但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这些讨论都有一个[YiGe]共同的缺点,就是缺乏历史的纵深和历史的视野。比如说,把中国[ZhongGuo]的崛起仅仅看做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结果,而不是1500年以来500年世界大势变化的结果。我做这本书,要强调的是:有了大历史,方有平常心,才有自信心。世界是变化的,危机也是契机。历史昭示着过去,也指示着未来。关键是我们要看清历史的来路。
 

据《北京晚报》

    来源:太原晚报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