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古代文明 >

朱元璋对待知识分子:从礼遇到杀戮--中国年鉴

     礼  遇

  正如阿Q之不敢与赵秀才说话一样,投奔起义军以前,朱元璋[ZhuYuanZhang]没“资格”也没机会和读书人打交道。对那些满腹诗书的“老爷”,身处社会最底层的他满怀敬慕,却高攀不上。

  起义使一切颠倒了。自领军以来,知识分子[ZhiShiFenZi]居然主动前来投奔。朱元璋[ZhuYuanZhang]当然受宠若惊,毕恭毕敬。他们[TaMen]随随便便出几个主意,就令朱茅塞顿开,见识大长。冯国用一见朱,就建议他取建康以为根本,再四出征伐,平定天下。李善长一见面,就说他像刘邦,劝他“法其所为,不嗜杀人,天下不足定也”。这些[ZheXie]建议让在黑暗中摸索的他如遇明灯,通往皇位的道路一下子清晰起来。朱元璋[ZhuYuanZhang]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

  尝到了甜头的朱元璋[ZhuYuanZhang]全力争取知识分子[ZhiShiFenZi]。他专门派出手下,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四处打听哪儿有读书人。他知道,请读书人出山其实成本不高:只要你客客气气,给足他们[TaMen]面子,再给个虚职,他们[TaMen]就会感激涕零,为你卖命。“费得不多,赚头极大,真是划算的买卖”。

  听说朱升很有学问,朱元璋[ZhuYuanZhang]就学刘备三顾茅庐,“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室”。

  听说镇江的秦从龙学问很大,朱元璋[ZhuYuanZhang]特地派侄儿朱文正和外甥朱文忠前去邀请,并特意远出南京城门迎接,安排他和自己住在一起,“事无大小,悉与咨谋”,“称先生而不名”。每年秦从龙生日,朱元璋[ZhuYuanZhang]“皆有赠遗,或亲至其家,与之燕饮,礼遇甚厚”。秦从龙感激得见人就流泪诉说朱的知遇之恩。

  知识分子[ZhiShiFenZi]瞧不起他这个出身寒微的山大王,他也不以为忤,而是愈加低声下气。刘基“自以仕元,耻为他人用”,说什么也不肯出山。朱元璋[ZhuYuanZhang]叫处州总制孙炎派人力请,又叫刘的朋友陶安和宋濂分别赠诗劝说。软磨硬泡,终于把刘基请了出来。朱大喜过望,专门建了礼贤馆给刘基等人居住,跟刘基说话,从来都称“老先生”,在给刘基的信中这样开头:“元璋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慰刘基书》、《谕刘基书》,《全明文》卷34),语气恭敬虔诚得无以复加。

  朱元璋[ZhuYuanZhang]的知识分子[ZhiShiFenZi]工作,做得确实太到位了。他的谦虚、热情、耐心、豪爽、推心置腹倾倒了大批文化人。知识分子[ZhiShiFenZi]纷纷说,“吾辈今有主矣”,死心塌地为他卖命。朱元璋[ZhuYuanZhang]的投入获得了百倍回报,最终独步天下。论者多以为,朱元璋[ZhuYuanZhang]的知识分子[ZhiShiFenZi]政策是他最终从群雄中脱颖而出的根本。方孝孺就说:“地大兵强,据名号以雄视中国者十余人,皆莫能得士;太祖高皇帝定都金陵,独能聘至太史金华公(宋濂)而宾礼之。”

  硬  逼

  建国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朱元璋[ZhuYuanZhang]的知识分子[ZhiShiFenZi]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各条战线急需人才。为充实官僚队伍,朱元璋[ZhuYuanZhang]掀起了一次访求知识分子[ZhiShiFenZi]高潮。他继续以前的老办法,命人携带大量金钱分赴各地寻访人才。对知识分子[ZhiShiFenZi]还是坚持“给足面子”,嘱咐使臣们:“求贤之道,非礼不行……有司尽心询访,必求真材,以礼敦遣。”

  不过,朱元璋[ZhuYuanZhang]这时的知识分子[ZhiShiFenZi]政策已由一手变成了两手。天下未定之际,读书人不出山他不硬逼。因为逼急了,这些[ZheXie]人有可能跑到他的对手那里去。他只能摆出宽怀大度的样子,置之不问。如今天下已经姓朱,读书人无处可逃,所以对那些太不给面子的知识分子[ZhiShiFenZi],朱元璋[ZhuYuanZhang]不再介意偶尔显露一下自己的獠牙。

  江西贵溪的夏伯启叔侄不愿在新朝当官,干脆把自己左手的大拇指砍掉,以示决心。朱元璋[ZhuYuanZhang]闻讯大怒,把夏伯启叔侄抓到南京,亲自审讯,枭首示众,全家籍没。苏州人姚润、王谟,同样因为“被征不仕”,“皆诛而籍其家”。

  《明朝小史》更记载:“帝既得天下,恶胜国顽民,窜入淄流,乃聚数十人,掘一泥坑,特露其顶,而用大斧削之。一削去头数颗,名曰‘铲头会’。”就是说,他痛恨那些托身寺庙的遗民,将他们[TaMen]埋入地中,止露其头,用大斧削去,称为“铲头会”。

  在朱元璋[ZhuYuanZhang]以前,虽然君权严重,士大夫阶层还是享有一定程度的人格独立。“山林隐逸”不但被宽容,甚至被尊崇。这是传统社会留给人们最后一块自由呼吸的空间,朱元璋[ZhuYuanZhang]却毫不犹豫地封杀了。他认为,这些[ZheXie]拒绝与他合作的人必定是看不起他这个前乞丐。他发布命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这就是所谓的“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罪。天下是他朱元璋[ZhuYuanZhang]的天下,所有读书人都是仰他朱家的阳光雨露而活,不为他朱家服务,就是滔天大罪。

  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效果十分明显。天下知识分子[ZhiShiFenZi]再也不敢东躲西藏,都老老实实出来为新政权服务。大明王朝的官僚体系迅速建立,国家机器按计划有效运转起来了。

  轻  视

  朱元璋[ZhuYuanZhang]原本大字不识几筐,成为起义军首领后,才开始学习读书写作。随着读书的增多,他对知识分子[ZhiShiFenZi]的崇拜之心也渐渐淡去:原来知识并不那么高不可攀,只要下功夫,他朱元璋[ZhuYuanZhang]一样可以博古通今,甚至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朱元璋[ZhuYuanZhang]渐渐发现,知识分子[ZhiShiFenZi]既有突出的长处,也有明显的短处。长处是知识广博,足智多谋,弱点是多谋寡断,缺乏行动力。朱元璋[ZhuYuanZhang]明白了为什么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他们[TaMen]做事畏首畏尾,条条框框太多,缺乏胆气魄力,只会做君子,不敢当小人,所以他们[TaMen]难以独立成大事,只能追随自己寻找功名富贵。真正的英雄,还得数他和刘邦这样的大老粗。明白了这一点,朱元璋[ZhuYuanZhang]渐启对文人的轻视之心。

  建国之后,他在给宋濂的一封诰命中,不经意间显示了他对文臣学士们的态度变化:“尔濂虽博通今古,惜乎临事无为,每事牵制弗决。若使尔检阅则有余,用之于施行则甚有不足。”(《明太祖集》卷三?翰林承旨宋濂诰)

  这样的话,朱元璋[ZhuYuanZhang]在建国前是绝对不会说的。对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尚如此评价,别的文臣在朱元璋[ZhuYuanZhang]心目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事业的顺利,使朱元璋[ZhuYuanZhang]不可避免地自我膨胀起来。

  随着政权越来越稳定,朱元璋[ZhuYuanZhang]不用像以前那样费心费力地去寻访、邀请,多如牛毛的知识分子[ZhiShiFenZi]主动投怀送抱依附到朱家政权这张皮上。朱元璋[ZhuYuanZhang]广泛兴建的教育系统也已开始培养车载斗量的文化人,一时间知识分子[ZhiShiFenZi]极大丰富,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他们[TaMen]在朱元璋[ZhuYuanZhang]眼中的价值也越来越低,朱对他们[TaMen]的整体态度也越来越轻慢。

  洪武七年,朱元璋[ZhuYuanZhang]的一位贵妃去世。贵妃相对于皇后,是小老婆。按古礼,庶母死,子孙不需服丧。朱元璋[ZhuYuanZhang]十分喜欢这位妃子,要求儿孙给她服丧。文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他更改古礼,朱元璋[ZhuYuanZhang]因此写了篇《孝慈录?序》,大骂这些[ZheXie]知识分子[ZhiShiFenZi]为“迂儒”,说他们[TaMen]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以古非今,而不知道审时度势,现实灵活地处理问题:“今之迂儒,止知其一,不知其二,是古非今,昭然矣。”又说,这些[ZheXie]人其实不过是一群废物,做不出什么好事来,警告后世君主不要过于听信他们[TaMen]:“朕观宫生之君,好内山林之士,任为股肱爪牙,暴贵其身,致君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国之危亡,非迂儒者谁?其丧礼之论,时文之变态,儒乃不能审势而制宜,是古非今,灼见其情,甚不难矣。”

  在另一篇文章《辟阿奉文》中,他更讽刺当朝的文臣们不如唐代的女人。唐代的宫女在皇帝面前敢说真话,今天的文人们却个个唯唯诺诺,毫无骨气:“唐妇人,犹过今之儒者。”只是朱元璋[ZhuYuanZhang]没有想过,唐代宫女之所以敢说真话,是因为她们面对的不是他朱元璋[ZhuYuanZhang]。

  不但对知识分子[ZhiShiFenZi]的政治能力不屑一顾,对于文人学士们的文字本行,朱元璋[ZhuYuanZhang]也越来越敢于评头品足,挥斥方遒。朱元璋[ZhuYuanZhang]虽然中年之后才开始学习写文章,但因天分不错,常有出色之作。他的一些文字虽粗头乱服,却风格独特豪迈,气势吞吐千古,在古今帝王中独树一帜,他也颇以此自矜。洪武七年,朱元璋[ZhuYuanZhang]举行诗文大会,命文臣们作《阅江楼记》。读完之后无一当意者,于是亲自动手写了两篇,给文臣们做示范。大臣们当然赞颂佩服不已,朱元璋[ZhuYuanZhang]照单全收,洋洋自得地登上了大明第一文学家的宝座。不久之后,对当世文坛第一人的地位也不满意了,写了《驳韩愈颂伯夷文》、《辨韩愈讼风伯文》等文章,开始对中国文学史的显赫人物韩愈、柳宗元大加批驳,说韩愈对于“格物致知,尚未审其情”,说这些[ZheXie]文人只会讲究词藻,不通人情物理。朱元璋[ZhuYuanZhang]俨然以帝王之尊,指导天下文人如何写作,文章强词夺理,满纸咄咄逼人的霸气。高己卑人、予智予雄达到了极点。

  杀  戮

  到了晚年,朱元璋[ZhuYuanZhang]对知识分子[ZhiShiFenZi]大开杀戒。于是洪武朝的知识分子[ZhiShiFenZi],遭遇了人类史上罕见的浩劫,上流精英几乎被一扫而光。

  虽然朱元璋[ZhuYuanZhang]越来越看不起知识分子[ZhiShiFenZi],但他对知识分子[ZhiShiFenZi]的防范戒备心理却丝毫没有放松。起因是“士诚小人”这个典故。

  洪武初年,因不满朱元璋[ZhuYuanZhang]的重文轻武,一位武臣对朱元璋[ZhuYuanZhang]大讲知识分子[ZhiShiFenZi]的坏处。他说,这些[ZheXie]人心胸狭窄,嘴巴又刻薄,经常变着法地骂人:“读书人用心歹毒,特擅讥讪,如不警觉,即受其愚弄。”还说张九四(张士诚)原为优礼文人,请他们[TaMen]给自己改名,哪成想他们[TaMen]竟给他取名“士诚”。

  朱元璋[ZhuYuanZhang]说,这名字很好啊,有什么毛病?

  武臣说:毛病大了去了。我的幕僚跟我讲,《孟子》上说了,士,诚小人也。这是骂张士诚小人啊!朱元璋[ZhuYuanZhang]听后,立即找《孟子》来查,发现果然有这句话。他不禁竦然而惊:张士诚也算半个君王,给人叫了半辈子小人,到死都不知道,真是可怜。无非是读书人欺负他盐贩子出身,瞧不起他,才敢这样捉弄他。而他朱元璋[ZhuYuanZhang]出身和尚乞丐,肯定更被他们[TaMen]瞧不起。从此朱元璋[ZhuYuanZhang]就开始对文臣们大起疑心,阅读奏章也多了个心眼儿。

  朱元璋[ZhuYuanZhang]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淮右布衣”、“江左布衣”、“起自田亩”、“出身寒微”,显得十分豪爽坦率。但这些[ZheXie]话只能他自己说,别人可千万不能说。实际上,做过乞丐与和尚一直是朱内心深处最大的一块伤疤,万万触碰不得。大明臣民其实谁也没有胆子也没有兴趣当着朱元璋[ZhuYuanZhang]提这壶水,但朱元璋[ZhuYuanZhang]却成天疑神疑鬼,防范过度,自己暗暗制定了一系列奏章“敏感词”。但凡“光”、“秃”、“僧”等与和尚沾边的字眼儿,都会犯他禁忌。因为是起义起家,所以也讨厌人提“贼”和“寇”。大臣们慢慢知道了他的忌讳,就不再用这些[ZheXie]字,朱元璋[ZhuYuanZhang]却更不放心,总怀疑别人会更加拐弯抹角地骂他,遂将防区无限扩大,到了极为可笑的程度。比如“生”字,因为音近乎“僧”,在他看来就不怀好意;“则”字也很危险,因为“则”在淮西方言中发音与“贼”同。

  因为这些[ZheXie]秘密的敏感词儿,无数人人头落地。惨烈浩大的洪武文字狱,一方面反映了朱元璋[ZhuYuanZhang]的残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在知识分子[ZhiShiFenZi]面前无法消除的深刻的自卑心理。

  人到老年,人格常会发生剧变。朱元璋[ZhuYuanZhang]晚年身体很不好,多年超强度的脑力劳动又使他出现精神变态,嗜杀心理越来越难以控制。再加上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天下已如磐石之安,知识分子[ZhiShiFenZi]已入其彀,无所逃乎天地之间,他遂开始随心所欲,通过无节制的屠戮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洪武晚年,稍有名气的文化人几乎都难逃一死。死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文字狱,一种是牵连进各种大狱之中。

  先来看看高启。高启乃明初“吴中四杰”之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洪武三年,朱元璋[ZhuYuanZhang]想任用他为户部侍郎, 高启却不愿意干。朱元璋[ZhuYuanZhang]当时不但没有强迫高启, 反而赐予大量金帛放其归田里,一时传为佳话。

  其实朱元璋[ZhuYuanZhang]是不得已而为之。当时刚建国不久,他需要摆出一副豁达大度的英主姿态, 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但心中已对高启暗藏不满,时时盘算着报复。到了洪武七年,局势已经彻底安定。这一年高启创作《上梁文》, 以“龙蹯虎踞”一词形容魏观的府治。朱元璋[ZhuYuanZhang]以为此语只可用以形容帝王之居, 非他人能用, 故将高启腰斩。

  除了高启,“吴中四杰”中另外三位,杨基、张羽、徐贲也都没有一个得到好下场:杨基入明曾官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削职,罚作劳役,死于工所;张羽入明曾官太常丞,后获罪贬谪岭南,没到半道,又被召回,“自知不免,投龙江以死”;徐贲入明曾为给事中,后又任河南左布政使,出征边疆的明军路过河南,他“坐犒劳不时”,也就是没有及时提供给养,下狱而死。

  除了“吴中四杰”外,明初另外一批最著名的文人学者,都被召集参与《元史》的修撰。然而修完《元史》,他们[TaMen]大都也没有好下场:诗人王彝被朱元璋[ZhuYuanZhang]借故杀死;高逊志“以事谪朐山”;傅恕“后坐累死”;张孟兼为吴印所讦而被杀;张宣“坐事谪徙豪梁,道卒”。

  此外,还有很多著名文化人因种种莫名其妙的原因死于非命。“淹贯经史百家言”的文人王行,因为给蓝玉当过家庭教师,蓝玉案发,“父子亦坐死”;大诗人孙蒉,因为曾给蓝玉题画,“遂论死”;“工画山水、兼善人物”的画家王蒙,仅仅因为曾到胡惟庸家里看过画,胡案发后,“坐事被逮,瘐死狱中”;宫廷画家赵原奉命画历史上的圣贤像,“应对失旨,坐法”;画家盛著奉命画天界寺影壁,结果画出了毛病,他竟然在龙背上画了一只水母,惹得朱元璋[ZhuYuanZhang]大怒:“以水母乘龙背,不称旨,弃市。”

  类似事例不胜枚举,一时才能之士“幸存者百无一二”。洪武十九年,方孝孺在致好友的信中曾这样写道:“近时海内知名之士,非贫困即死,不死即病。”

  不但这些[ZheXie]文人小臣没几个有好下场,就是那些一直追随朱元璋[ZhuYuanZhang]、功成名遂的大知识分子[ZhiShiFenZi],也鲜有善终者。朱元璋[ZhuYuanZhang]起兵后,第一批追随他的知识分子[ZhiShiFenZi]中最有名的是李善长、陶凯、陶安三人。除陶安因死得早得了个善终外,李善长被满门抄斩,陶凯因致仕后起了个号叫“耐久道人”,朱元璋[ZhuYuanZhang]“闻而恶之”,找了个借口抓来杀掉了。第二批追随朱元璋[ZhuYuanZhang]功劳最大的文士是刘基、宋濂,刘基因不被朱信任,罢官回乡,后被胡惟庸(一说朱元璋[ZhuYuanZhang]自己)毒死。宋濂则因其孙宋慎的事,被诛连胡惟庸案中流放外地,途中自缢于夔州。洪武一朝著名文臣,善终者寥寥无几。以热情延请开始,以摧残屠戮告终,这种专制君王与知识分子[ZhiShiFenZi]之间的游戏,在中国历史上不止上演过一次。


    来源:《同舟共进》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