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野人山1500远征军伤兵自焚:留点汽油给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3)
宁为烈士死,不作降虏生
在许多老兵的回忆中,均提到曼西这个地方,这个被称为“公路尽头”的地方,成为中国[ZhongGuo]远征军败退途中的中转站。
邱中岳[ZhongYue]在回忆文章中称:曼西,仅有一条南北向长长的街道,打从12日天光时分起,三五成群的男男女女,无所事事地闲步街头。从他们纯洁的神态与他们天真的表情看得出,他们懵然不知将要穿越不毛之地,历千山涉万水,也浑然不知将要与淫雨烟瘴挣命、抗毒蛇搏猛兽之末日将至的命运。
在这里,身为第五[DiWu]军军长的杜聿明,没有听从孙立人向西抵达印度的建议,最终选择了一条让跟随他的万千军民死伤盈野的不归路。根据邱中岳[ZhongYue]的记载,直至5月15日,蒋介石令驻守昆明的空军司令王叔铭,与杜聿明恢复无线电通讯后,告知可前往印度,但这份电报迟迟于一周后的5月23日才被杜聿明收到,“这时第5军已深深陷进了明京山脉的茫茫林海和崇山峻岭之中,既同外界联络中断,一切生活来源也彻底断绝,全军身处绝境之中。”
而在此时,另一份来自断后部队[BuDui]的电报让杜聿明更感悲怆。邱中岳[ZhongYue]在文章中记载:原先留在莫的村,或为战伤或因重病不能跟随部队[BuDui]长途跋涉的1500余中华儿女,咸以生为中国[ZhongGuo]人,死为中华魂的志节,宁为烈士死,不作降虏生的决心,慨然于5月21日凌晨1时引火自焚[ZiFen],含恨而终!
邱中岳[ZhongYue]称,傍晚,杜军长警闻此讯,不禁恻怆动怀难以自己,踉跄步出帐外,面对西南莫的村方向,俯首肃立、默哀致敬,而后仰视苍穹,朗朗而誓:“‘光庭(杜聿明字),只要一息尚存,誓灭日寇,报此仇雪此恨,以慰诸烈士在天之灵!”
关于留置莫的村的1500余名伤病员,邱中岳[ZhongYue]的文章中有一段记载:第五[DiWu]军工兵团以一个营,在当地民众的协力下,利用佛塔东侧空地,用砍伐来的竹木和从汽车[QiChe]车拆下的篷布搭盖简陋的兵舍,野战医院则以佛塔附近的五六间只有顶盖的草棚子为医疗站,收容了各部队[BuDui]重伤患1500余人。各级部队[BuDui]长应充分发扬“爱护袍泽”的军人本色,劝导尚能勉强行动的伤患,由连队派人扶助随队重伤患一律进入收容站。军野战医院酌留必要医护人员与必需药品及食物,负责照顾。依万国红十字会公约,悬挂白底红十字旗于收容站外,以保障伤患及工作人员的安全。
伤兵讲,留一点汽油给我们
个别幸存老兵,也提到1500名伤病员自焚[ZiFen]一事,目前身在安徽合肥的原第五[DiWu]军新22师卫生兵刘桂英向《瞭望东方[DongFang]周刊[ZhouKan]》回忆说,她是随后续部队[BuDui]抵达莫的村的,“在村子外面山脚下的一块平地上,搭着几个棚子,看到有工兵在掩埋被焚烧后尸骨。尸骨不是集中埋葬,大的坑会多一些,小的少点,都是好多人在一起。”
刘桂英曾听说了关于伤病员自焚[ZiFen]的一些细节,“有军官把伤兵集中起来问他们,现在我们无路可走了,你们跟我们走也是死路一条,你走不动,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你们自己想个法子处理吧。后来伤兵讲,你留一点汽油,你们走吧!”
“看到那么多伤兵自焚[ZiFen]而死,我们爬在地上哭起来。”刘桂英说,“是哭他们,也是哭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下来,出国打仗,怎么能败成这样子。”
已故的第96师士兵董祠兴在生前接受《瞭望东方[DongFang]周刊[ZhouKan]》采访时说,他们的部队[BuDui]是断后,等到莫的村时,伤病员已经被烧死了,现场还留下很多痕迹,能看出来,伤病员不是集中到一个地方烧死的,而是被分为好几块,在烧毁的汽车[QiChe]上也有遗骨,“伤病员应该不是直接被烧死的,而是先开枪自杀,死了后战友再用汽车[QiChe]将其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