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鲜为人知:1945年粟裕曾担任过南京特别市市长--中国年鉴网(2)
孟良崮战役[ZhanYi]之后一周年,气吞山河的毛泽东[MaoZeDong]在西柏坡向粟裕面授中原大战机宜时问粟裕:“去年,也是在这个宜人的5月,你们在山东打了一仗……”
“在孟良崮。”粟裕回答。
“战果如何?”
“全歼74师,击毙敌酋张灵甫。”
毛泽东[MaoZeDong]含笑鼓掌:“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
粟裕脱口而出:“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
毛泽东[MaoZeDong]:“还有一个人呢?”
粟裕:“陈诚?”
毛泽东[MaoZeDong]:“不足挂齿。”
粟裕:“何应钦?”
毛泽东[MaoZeDong]:“何足道哉。”
粟裕:“白崇禧?”
毛泽东[MaoZeDong]:“离题千里了。”
粟裕:“那么是谁呢?”
毛泽东[MaoZeDong]:“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我毛泽东[MaoZeDong]!”
1948年1月、4月,粟裕纵观全中国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提出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为中共中央采纳。这次会议上,毛主席改变了原来马上渡江的计划,听取了粟裕的意见,就有了后来扭转中原战局的豫东战役[ZhanYi]。
1948年9月粟裕指挥济南战役[ZhanYi],攻克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歼敌10万余人,并于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ZhanYi]。此一战中,粟裕与华东[HuaDong]野战[YeZhan]军副参谋长张震联名提出将南线国民党军主力抑留于徐州及其周围逐步歼灭的重要建议,为中央军委采纳,对扩大淮海战役[ZhanYi]规模,发展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起到了积极作用,至此战局由“小淮海”发展成了“大淮海”。在战役[ZhanYi]中,作为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成员之一,指挥华东[HuaDong]野战[YeZhan]军17个纵队作战[ZuoZhan],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毛泽东[MaoZeDong]主席曾说过:“淮海战役[ZhanYi],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粟裕于1949年1月开始任第三野战[YeZhan]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WeiYuan](仍代理司令员、政治委员[WeiYuan]职务)。在渡江战役[ZhanYi]中指挥所部追歼逃敌5个军在上海检阅部队于皖南郎溪、广德山区,解放南京、杭州。5月指挥上海战役[ZhanYi],歼敌主力8个军于上海外围,使上海免遭严重破坏。粟裕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HuaDong]军政委员[WeiYuan]会副主席。在解放战争中,他富有战略远见,善于关照战略与战役[ZhanYi]和各战役[ZhanYi]、各阶段之间的联系,适时向上级提供意见,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ZhanYi]的胜利,积累了作为大兵团参谋的丰富经验。
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MaoZeDong]主席是第一个上前铲土的,他起身时,拉上了朱德,又迈过许多人,拉过粟裕,三人和贺龙一起上前为纪念碑铲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粟裕历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WeiYuan]会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WeiYuan],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WeiYuan]。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WeiYuan],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WeiYuan]会委员[WeiYuan],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WeiYuan]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WeiYuan]会常委。
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本来中央是要给粟裕授元帅[YuanShuai]的,但是粟裕不要,把元帅[YuanShuai]让了。
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MaoZeDong]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YuanShuai]衔,而且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毛泽东[MaoZeDong]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YuanShuai]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HuaDong]粟裕呀?”但粟裕认为:“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YuanShuai]呢?我只嫌高,不嫌低。”接连三次辞帅。
毛泽东[MaoZeDong]得知此事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HuaZhong]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HuaDong]野战[YeZhan]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YuanShuai]衔。”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YuanShuai],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MaoZeDong]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YuanShuai]。”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身经百战、威名赫赫的大将军,在文革中还是遭到了冲击,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在文革结束后,粟裕重回中央,1982年2月21日任中央党史编审委员[WeiYuan]会委员[WeiYuan]。第1-3届国防委员[WeiYuan]会委员[WeiYuan]。1届全国政协委员[WeiYuan]。全国人大第1、2届代表,第3-5届常委,第5届副委员[WeiYuan]长,中共第7届候补中央委员[WeiYuan],第8-11届中央委员[WeiYuan],12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WeiYuan]会常委。
为防备来自北方的威胁,粟裕在考察了新疆、山西、河北一线后,向军委主席、副主席报送了《有关战争初期作战[ZuoZhan]问题的几点意见》。在针对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问题上,粟裕和肖克等人积极主张军事思想的拨乱反正,率先冲破军事领域里的禁区,提出了按照唯物辨证法办事、活跃军事学术思想、发展我军战略战术等问题。为国内随后进行的政治上的拨乱反正首开先河。
历程评述:
粟裕这一生历经惊涛骇浪、腥风血雨,但他表现出了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珍贵品质和高风亮节。粟裕曾留下遗嘱:“我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党的领导下,身经数百战,在和我共同参加战役[ZhanYi]、战斗的同志中,牺牲了的烈士有十数万,而我还活着,见到了革命的胜利。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几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故此,人民群众给粟裕做了最精彩的评价:智如张良(直接与国民党军决战于长江以北);才如韩信(孟良崮之战,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义如关羽(两辞司令,一让元帅[YuanShuai],死后与烈士同葬)。(文/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