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作家萧军评价毛泽东为人:诚朴 人性纯厚 客观--中国年鉴网(2)
萧三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在国外搞文学是‘卖独行市’(湖南土话,即单干),写过几首诗,人们就称我为诗人,其实很惭愧……我写东西很迟缓,难成,不能‘下笔千言’。”毛泽东[MaoZeDong]插话说:“下笔千言的,有时离题万里。”几天后,当萧三把自己的诗作送给毛泽东[MaoZeDong]看。他略看了几首,比较喜欢旧体诗,说《梅花》那首写得好。放下,说慢慢看,又开起玩笑:“姓萧的古来文学家很少,你要争气。”
毛泽东[MaoZeDong]通过诗词的形式以文会友,并在诗词中表达自己的文艺[WenYi]思想。丁玲初到延安[YanAn]时毛泽东[MaoZeDong]曾多次与她谈李白,谈李商隐,谈韩愈,谈宋词,谈古典小说。丁玲后来回忆道:“有几次都是一边谈,一边用毛笔随手抄几首他自己作的词,或者他喜欢的词……有几首却给了我,至今还在我这里。他把《娄山关》那首词抄给我时,还问我印象怎么样?我虽觉得写得雄伟有力,却一下说不清,只说:‘苍山似海,残阳如血’是一幅多么好的图画啊!”
此后,丁玲便以红军女战士的身份随军去前线,接触了许多红军战士,以及彭德怀、左权、贺龙等著名红军将领。在戎马倥偬中写下了《速写彭德怀》、《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南下军中一页日记》、《到前线去》等。丁玲在前线收到了由红一方面军转交的毛泽东[MaoZeDong]《临江仙·赠丁玲》词电文,词云:“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弄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从那以后,丁玲即以革命战士的姿态出现在陕甘宁边区的文坛上,思想和创作逐渐起了变化。
毛泽东[MaoZeDong]以他特有的诙谐幽默缩短了和文艺[WenYi]界人士的距离。1942年,毛泽东[MaoZeDong]为《解放日报》拟定征稿办法。随后,中央办公厅按名单发出毛泽东[MaoZeDong]的宴请通知。柯仲平、舒群和博古结伴而行。毛泽东[MaoZeDong]一见面就说:“诸公驾到,非常感谢。今在枣园摆宴,必有所求。”他宣读一遍《〈解放日报〉第四版征稿办法》及其具体内容。“俗话说,吃人口短,吃人一口,报人一斗。吃亏只这一回,但不许哪个口上抹石灰。办好党报人人有责,党内同志人人有责,责无旁贷。我想,诸位专家、学者必然乐于为第四版负责,当仁不让,有求必应,全力以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席话,说得大家放声大笑,笑声中大家的拘谨也一扫而去。
1943年秋,毛泽东[MaoZeDong]邀请柯仲平、杨醉乡、马健翎到枣园一见。他们[TaMen]三个结伴而去时,毛泽东[MaoZeDong]握手后说:“请来‘三贤’,有两位‘美髯公’,一位‘佘太君’。你们是苏区的文艺[WenYi]先驱,一个抗战剧团,一个民众剧团,好像两个深受群众欢迎的播种队,走到哪里就将抗日的种子撒播到哪里。”文艺[WenYi]工作者就在毛泽东[MaoZeDong]的幽默风趣中得到了信任和理解。
倾听他们[TaMen]的意见
延安[YanAn]文艺[WenYi]座谈会之前,萧军考虑到自己秉性耿直、谈锋甚露,为避免在会上因意见不同再次发生同志之间的争执,打算到三边去体验生活,等开完会再回来。毛泽东[MaoZeDong]理解当时萧军的心情,但不赞成此举。他对有思想、敢提意见、态度认真的作家不到会是非常惋惜的。因此,他多次找萧军谈话,劝他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这场讨论,想方设法让他畅所欲言、尽抒己见。1942年4月5日,在给萧军的信中说:“我希望你迟一回再出巡,以便商量一个重要问题,未知你意如何?”
13日,又去信说:“前日我们所谈关于文艺[WenYi]方针诸问题,拟请代搜集各家意见,如有所得,祈随时示知为盼!”萧军完成这些任务后仍想起程。27日,毛泽东[MaoZeDong]再次致信挽留:“萧军同志:准备本星期六开会,请你再等一下出发,开完你可以走了,会前我还想同你谈一下,不知你有暇否?我派马来接你。”自1941年7月18日,至1942年5月29日,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萧军日记记载自己与毛泽东[MaoZeDong]直接交往13次。萧军与毛泽东[MaoZeDong]的交往所产生的最大结果,是促成延安[YanAn]文艺[WenYi]座谈会的召开。
经毛泽东[MaoZeDong]多次做工作,萧军留下来参加了延安[YanAn]文艺[WenYi]座谈会,并在自由发言时第一个发表意见。为召开延安[YanAn]文艺[WenYi]座谈会作准备,毛泽东[MaoZeDong]或书信、或面谈,广泛地与文艺[WenYi]界人士如周扬、艾青、罗烽、刘白羽、欧阳山、草明等商讨关于文艺[WenYi]理论的多方面的问题,征求他们[TaMen]对文艺[WenYi]的意见。对此,刘白羽在回顾自己所走的创作道路时说:“在延安[YanAn]文艺[WenYi]座谈会之前,毛泽东[MaoZeDong]曾经三次找我谈话……对我阐述了为工农兵服务与深入工农兵的马克思主义文艺[WenYi]路线,使我恍如登到高峰之巅,眼望辽阔大地,一切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毛泽东[MaoZeDong]还邀集鲁艺文学系和戏剧系的几位党员教师何其芳、严文井、周立波、曹葆华、姚时晓等到杨家岭交换对文艺[WenYi]工作的意见。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后。在座谈会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针对大家的思想、高屋建瓴地对文艺[WenYi]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作了精辟的论证,给文艺[WenYi]工作者指明了正确的必走的创作道路。
鼓励他们[TaMen]
1942年5月,毛泽东[MaoZeDong]在《延安[YanAn]文艺[WenYi]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号召文艺[WenYi]工作者深入生活,和新时代的群众相结合。之后,广大文艺[WenYi]工作者热烈响应号召,纷纷深入工厂、农村、部队,给文艺[WenYi]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使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真正成了文艺[WenYi]作品描写和歌颂的主要对象。1944年,丁玲、欧阳山参加了陕甘宁边区合作会议后,分别写出人物特写《田保霖》和《活在新社会》。这两篇文章发表后,毛泽东[MaoZeDong]当即给丁玲、欧阳山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快要天亮了,你们的文章引得我在洗澡前一口气读完,我替中国人民庆祝,替你们两位的新写作作风庆祝!”
毛泽东[MaoZeDong]希望文艺[WenYi]工作者投身到群众中去,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投身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对于作家、艺术家在这方面所取得的任何成绩和进展,他都给以热情的支持和鼓励。1945年,萧三参加边区参议会及劳模大会后,根据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写了一篇关于文艺[WenYi]工作者深入工农兵的文章,题目叫做《第一步》。
文章认为动员和组织文艺[WenYi]工作者参加边区的各种大的集会,能够促进作家接近工农兵群众,有利于相互了解,建立起感情和友谊,达到作家与工农兵群众的初步集合。但“这一切,都还是第一步,只是初步地接近了工农兵大众,只是初步地了解了他们[TaMen]的生活、工作、情绪、要求,还远说不上已经全面地和深入地知道了他们[TaMen]的一切。”
因此,走了第一步之后,还有第二步、第三步,这就是“深入到农村、工厂、部队、机关中去,到劳动和模范工作者所住和所工作的地方去,和他们[TaMen]共同生活一个时候,和他们[TaMen]发生更亲密的关系,从各方面去观察他们[TaMen],然后再写他们[TaMen]。”尽管如此,文章认为“第一步”毕竟是可贵的,他是作家深入生活的开始,应当引起重视。这篇文章得到了毛泽东[MaoZeDong]的肯定和赞扬,发表两天后,他即致信萧三说:“你的《第一步》,写得很好……文章诚实、恳切,生动有力。”他还特别提到要关照几位党的负责同志,不要忘记让延安[YanAn]文艺[WenYi]工作者多参加一些英模会议和各种群众性集会,为文艺[WenYi]工作者走“第一步”创造条件。
毛泽东[MaoZeDong]读了萧三的一本诗稿后,写信给他说:“大作看了,感觉在战斗,现在需要战斗的作品,现在的作品,现在的生活也全部是战斗,盼望你更多作些。”毛泽东[MaoZeDong]的这一类鼓励,还体现在他给欧阳山尊、朱丹、成荫的信中。1942年冬,他们[TaMen]从前方回到延安[YanAn]总结工作,演出了《晋察冀的乡情》、《荒村之夜》、《虎列拉》、《求雨》等反映敌后斗争生活的剧目。这是延安[YanAn]文艺[WenYi]工作座谈会后,延安[YanAn]戏剧舞台上出现的新气象,毛泽东[MaoZeDong]当即写信给以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他说:“你们的剧我以为是好的,延安[YanAn]及边区正需要看反映敌后斗争生活的戏剧,希望多演一些这类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