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长征时贺子珍用身体为战友挡子弹负伤17处--中国年鉴网(2)
9位元帅、8位大将、36位上将、84位中将、303位少将、62位省部级领导及大批干部战士手书的历史[LiShi]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LiShi]上,永远记载着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1956年8月9日。这一天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建军30周年——1957年的8月1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总政治部发起“中国人民解放军30年”为题的征文。征稿内容自1927年8月南昌起义到1957年8月30日间,人民军队在各个历史[LiShi]时期的建军、作战、练兵、生产、军民关系和参加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史实,包括重大历史[LiShi]事件的始末、决策,著名战役和战斗经过,革命[GeMing]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部队[BuDui]生活纪实等等。最后汇编出一套反映我军30年历程的文集。出版这样一套书,还有一个[YiGe]未曾写入征文通知的因素,那就是共和国的领袖们深知,我们[WoMen]这支从南昌城头走来,一路披荆斩棘、屡经战火的人民军队,到1956年尚未有一部系统的军史,这与我们[WoMen]这支享誉世界的英雄部队[BuDui]是不太相称的。趁战争刚刚结束,发动有过战争经历的同志[TongZhi]写回忆文章,是做好军史写作的第一步,也是为后世留下一批极为珍贵的革命[GeMing]传统教育史料。
征文开始,千千万万从战场上走来的将军和士兵踊跃响应,从中央军委及总部领导到各大军区野战军首长,以至普通官兵,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家纷纷拿起笔书写自己亲历的战争奇观,记录亲历的无数艰险及精彩故事。据统计,有9位元帅(林彪未撰稿)、431位将军(8位大将、36位上将、84位中将、303位少将)、62位参加过战争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先后为丛书[CongShu]撰稿。全国应征稿件多达3万余份,最后由各地择优选送到北京的有11610份。党中央、中央军委对这项工作极为重视,刘少奇、邓小平亲自参与修改文稿,有篇文章邓小平同志[TongZhi]就改了16处之多。元帅们不仅自己写稿,还负责审稿和处理编辑部的各类送审件,彭德怀元帅逐篇审阅了平江起义的文稿。可以这样说,这部书集中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精英、军事精英及广大官兵的集体智慧。
毛泽东主席为丛书[CongShu]题写书名“星火燎原”;郭沫若称赞该书是表现伟大革命[GeMing]战争的“东方史诗”
1958年9月,当丛书[CongShu]第一集上下册出版时,总书名为“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亲笔写了序言。1959年12月,毛泽东主席看了新排出的送审稿清样,兴之所致,挥笔为丛书[CongShu]题名“星火燎原”,从此丛书[CongShu]各集统称为《星火燎原》。直至上世纪80年代,共出版了10集,计635篇文章,360万字,印数达数百万册,这在中外出版史上都堪称一大奇观。丛书[CongShu]用13种文字向全世界公开发行。至于这部丛书[CongShu]的价值,郭沫若同志[TongZhi]曾撰文评介,称它是一部记述中国革命[GeMing]战争的“东方史诗”。称其为史诗,应该说是恰如其分。一是由当事人写,写的是亲身经历,保证了作品的客观公正。二是故事性强,作者多用亲眼所见的细节记述,读起来分外感人。在这部文稿中,许多篇章如《突破天险乌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夹金山》、《九个炊事员》等都是记述革命[GeMing]历史[LiShi]的经典篇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和进步,数十年来成为我们[WoMen]进行党史军史教育的最生动的教材,也成为多年来电影、戏剧、电视剧等多类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之源。
但就是这样一套史料价值很高的丛书[CongShu],也不能不留下永久的遗憾,那就是由全国各地各部队[BuDui]挑选出的11610篇优秀稿件,能够入书的只有635篇,一大批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样生动感人的篇章成为“未刊稿”被永久地藏之于“秘室”。至于原因,据亲历其事、年已90岁高龄的《星火燎原》老编辑黄涛同志[TongZhi]回忆:当时必须考虑各方面军野战军的篇数平衡,有的部队[BuDui]篇数过多,即使文章很好很重要也不得不忍痛割爱。比如因为反映一方面军的稿量大,连刘亚楼这样的名将的稿件也不得不删去了;二是政治因素影响也是重要原因。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一批老同志[TongZhi]如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人的文章因政治原因被列为“暂不刊用”或“后排”,此后发生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被批评的老同志[TongZhi]也照例被列入“不刊用”的名单。另外,还有一个[YiGe]特殊的原因,那就是由于当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性用纸紧张,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审核《星火燎原》书稿后,决定大大压缩出书规模,并在定稿后将丛书[CongShu]交由全国各省市自行印制发行,由各地共同解决纸张困难问题。这样,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LiShi]史料记述及英雄事迹,成为了未曾写入史册的辉煌。
打开尘封50年的“未刊稿”,如同翻开一部由见证人书写的英雄史诗
从1956年举办纪念建军30年征文到2006年,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人民军队即将迎来建军80周年。与50年前一样,2006年12月,同样为了纪念又一个[YiGe]八一建军节,解放军出版社的几位同志[TongZhi]想到了这批“未刊稿”,几经周折,他们[TaMen]终于找到了这批珍贵的历史[LiShi]存稿。此时他们[TaMen]发现,因历史[LiShi]原因,编辑部已几经变迁,加之地下仓库漏水,相当一部分稿件已经流失或受损,至今尚存的比较完整的文稿还有1000余篇,纸张虽已变脆,字迹水浸后虽有些模糊,但从内容看大部分稿件质量极好,且每一篇都附有稿笺,并详细注明了当年未刊用的原因。编辑们看着这些开国将帅们的亲笔手稿,像面对面地聆听他们[TaMen]描述昨天的炮火和硝烟,大家以极大的热忱开始认真整理这批革命[GeMing]历史[LiShi]文稿。
毋庸置疑,这批由当事人记述的亲身经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一方面,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WoMen]的开国将领们正值人生的宝贵年华,少数年龄大些的50多岁,大多数40岁上下,他们[TaMen]精力旺盛,记忆力好,思路清晰。另一方面,1956年党和军队的政治生活还尚未受到此后发生的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干扰,记述历史[LiShi]事件相对客观,这样那样的顾虑较少。再就是这些将领毕竟刚刚从战场上走来,对刚刚经历的事件记忆犹新,反映战斗生活真实生动。比如,同样记述大渡河、泸定桥、腊子口等一些长征中的著名战斗,不同的人因当时在不同的岗位会根据不同的经历来记述这些重大事件,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见闻,这样就会多侧面更加真实地展现历史[LiShi],使关于这些重要事件的史料更加翔实。这批文稿的重新发现,无疑给我军历史[LiShi]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证。
阅读这些“未刊稿”,我们[WoMen]还发现,在人民军队的历史[LiShi]上,类似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激荡人心的英雄人物和故事,并非偶然现象和个别行为,几乎在每个部队[BuDui]都有许许多多与此相类似甚至更为感人的故事。比如记述解放战争密云攻坚战的《第十二名爆破手》,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作者用亲身经历记下了攻克密云县城的悲壮一幕:在敌人强大火力面前,四野某部八连爆破组的12名同志[TongZhi],一个[YiGe]倒下来,又一个[YiGe]冲上去,面对敌人重机枪射出的密集子弹,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彷徨,眼看11名爆破手都相继牺牲在敌人碉堡前,第12名爆破手王挺发奋起向前,背起炸药包冲向敌人碉堡。在同样的时间——1948年,同样的地点——冀东,爆破手王挺发用与董存瑞同样的壮举,演绎了与英雄董存瑞一样的悲壮故事。王挺发以身体为支点,炸毁了敌人的碉堡,为密云城的解放开辟了道路。同样在《虎腹掏胆》、《跟随杨靖宇突围》、《一个[YiGe]班打垮敌人两个连》等篇章中,我们[WoMen]都能看到一个[YiGe]又一个[YiGe]震撼人心的场面。为了理想和正义,英雄们慷慨赴死,今天听来,似乎显得有些像政治口号,而当年我们[WoMen]的先辈们,却是用生命来诠释这句充满英雄气概的格言的内涵的。正是因为有了一以贯之的英雄魂魄,我们[WoMen]的军队才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