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如何考黄埔军校 徐向前数学几乎白卷也能入学--国家史册(4)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已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分校[FenXiao],直接为抗战服务。战争初期,胡宗南所部第十七集团军参加淞沪战役后,奉命转进皖豫,开赴陕西凤翔一带整训。沿途收录了请缨抗日的知识青年一千二百余人并编为抗日青年学生[XueSheng]队,随军训练,这就是黄埔分校[FenXiao]第七分校[FenXiao]的前身。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第九分校[FenXiao]建于新疆乌鲁木齐,此分校[FenXiao]学生[XueSheng]包括汉、满、蒙、回、维吾尔、哈撒、塔蓝旗、索伦、锡伯、归化(白俄)、塔塔尔、柯尔克孜族、乌兹别克、塔吉克十四个民族。又因为第九分校[FenXiao]学员身处当时教育欠发达地区,较之往届文化水准偏低,每届招考新生程度都不能达到要求。因此为了补救,仍然保留了入伍生预备班并对他们施以相当教育,从而提高其程度。位于昆明的第五分校[FenXiao]前身为云南讲武堂,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由于部队急需下级干部,因此这一期的招生名额增加了一千五百名,此后各期陆续增加,录取科目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分为步、炮、工等科。
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以及其分校[FenXiao]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这一时期分校[FenXiao]的招生考试[KaoShi]也凸显了反帝反封、抗日救国的时代主题与特征。同样的一场招生考试[KaoShi],有组织者,也会有参加者;有成功者必然也会有失意者,可以说是一场招生考试[KaoShi]后,几家欢乐几家愁。那么招生考试[KaoShi]对于每一位参与者又会有着怎样不同的历史记忆呢?
三、历史的深描:黄埔师生的考试[KaoShi]记忆
在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文化的解释》一书中,提出了“阐释人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即“深描”法。“深描”是指通过特殊的视角和细致的分析,展示当事人的语言、行为、信仰等等,甚至是他们的“自我”的概念,由此对当事人的文化进行分析,深描的文本要使其描述的动作和行为得到最大程度的还原。具体到本文所要探究的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招生考试[KaoShi],就是要从负责招生的老师、参加考试[KaoShi]的学生[XueSheng]以及旁观者三方面进行“深描”,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不同人群对于招生考试[KaoShi]不同的历史记忆。
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第一期招生考试[KaoShi]在全国各地分配了名额,但是其中大部分地区都在各地军阀控制之下。因此招生分为三次,即先在招生所在地初试,初选合格后再到外地复试,最终到广东参加总复试,而各个地区也要派专人负责招生工作。何叔衡负责湖南省初试选拔,毛泽东则负责上海复试考核。但由于当时的湖南正处于军阀赵恒惕统治之下,因此招生考试[KaoShi]也是秘密进行的。接下来的这段回忆就来源于当年参加考试[KaoShi]的一位考生:
……我于三月的某天晚上,秘密地到清水塘去报考,只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试述投考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的志愿”。其他数学理化等都没考。过了几天,何叔衡同志当面告诉我说:“你已取了”,晚上到清水塘去办手续、填表、领路费。并要我将一师附办的平校夜校教学任务,移交给姓葛的(忘其名)。我到了清水塘办手续,才知湖南省照规定名额正取十五名之外,另取了备取三名。并嘱咐我们;行动要秘密,分散搭火车轮船到汉口后,再搭轮船到上海去见毛委员。我们到了上海后,由陈作为、赵自选两同志和我等将湖南党考取的军校一期学生[XueSheng]公函和名单一起交给了毛委员,并请他照顾。毛委员当即告诉我们;这次复试考生人数很多,很认真,凭考试[KaoShi]成绩取录,你们赶快准备功课复试。才知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理化等都要考试[KaoShi]。(但在湖南初考,仅考国文一篇,其他功课未考试[KaoShi])。我们于三月底参加长江流域和以北各省考生的复试,也是秘密进行的。经过上海复试,据说湖南送考的学生[XueSheng],思想文章都好,但学科及格的少,只取八名。在上海复试取录的,发给旅费和证明书,于四月问到广州报到,又参加全国总复试。结果全国取录正取生三百六十余名,备取生一百二十余名,合计四百九十余名。通过这段亲历者的回忆,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招生考试[KaoShi]条件尽管艰苦,但是程序十分严格。想要最终考取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要经历初试、复试、总复试三次选拔,同时还要奔赴湖南、上海、广东三地参加考试[KaoShi]。如此选拔出来的学生[XueSheng]自然非常优秀,而如此艰难复杂、辗转流离的考试[KaoShi]记忆也必将深深印在经历者的脑海之中。
全国各地的考生一起奔赴考场,同考一所学校。同样的一场考试[KaoShi]对于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记忆。在那些日后功成名就的一代名将看来,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的入学考试[KaoShi]不过是他们军旅生涯的起点;对于那些中规中矩的普通军人来说,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的入学考试[KaoShi]也许是他们人生的得意之作;至于那些考试[KaoShi]的失意者,也许这场考试[KaoShi]的失利是他们不堪回首的隐痛。
徐向前和杜聿明同为黄埔一期生,也是两位黄埔培养的一代名将。他们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同是北方人,又都是从《新青年》杂志得知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招生的消息,考试[KaoShi]路上辗转流离,历尽艰辛。徐向前对于招生考试[KaoShi]初试的印象为“应考的条件和手续颇严,规定了许多条。政治思想上要‘了解国民革命须速完成之必要’、‘无抵触本党主义之思想’;既有笔试,又有口试。笔试考作文、政治、数学;口试则考察学生[XueSheng]对三民主义的了解程度及个人志趣、品格、判断力之类的”。而他复试的结果则是喜忧参半,由于之前他从报纸上看到一些文章,记了些术语,政治考的结果不错,作文也可以,但数学因为没基础,几乎交了白卷。而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招生考试[KaoShi]对于杜聿明而言,则又是另一番记忆了。杜聿明、阎揆要、关麟徵、张耀明等陕西考生尽管匆匆赶来。但仍然错过了考期,后来他们积极联系陕西同乡——同盟会元老于右任并最终获得了他的举荐,得以获准参加补考。由于孙中山要推进国民革命,而第一期来报考的青年以南方人居多,从北方来的青年较少。因此,军校在招生中特别注意招收来自北方的青年,徐向前、杜聿明、阎揆要、关麟徵、张耀明等20多名山西、陕西考生都被录取了。
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招生考试[KaoShi]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公平的,但是也避免不了“走后门”现象的发生。1925年,王镜塘报考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第三期时,由于军校报名需要验看中学毕业文凭,而他没有文凭,因此很担心自己不能报考。好在他的哥哥认识汪精卫,于是他拿着哥哥的亲笔信找到了汪精卫得以随堂参加考试[KaoShi]。尽管如此,英文、算术考试[KaoShi]仍然难住了他,但是当监考问清楚他的情况后,竟然允许他照抄别人答案。王镜塘就在汪精卫和监考官的帮助下,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而1926年参加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武汉分校[FenXiao]招生考试[KaoShi]的许多考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初试之后,许多落榜生凭借关系,拿到了介绍信并找到军校相关领导。最终武汉分校[FenXiao]决定统一组织复试,这一结果明显对之前考取的报考者不公平。于是湖南的二百多名学生[XueSheng]集体“请愿”,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甚至最后他们还以“自杀”或“暗杀”来威胁学校。但是,结果最终也没有改变,考试[KaoShi]结果出来后,一名考生竟然因为落榜而活活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