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如何考黄埔军校 徐向前数学几乎白卷也能入学--国家史册(5)

  

  每次招生考试[KaoShi],都会有幸运儿和失败者。这些失败者不仅心理遭受打击,许多人甚至连住宿费、差旅费都拿不出来,以致于有家不能回。正是鉴于如此,曹勖、谭延闿、于右任等人发出了收纳落榜考生,给予援助的函电。在他们的函电中,描述了落榜生的境况“即如此返里,不惟无面目见故乡父老、甚至发生意外之惨剧。诚所谓欲进不能,退又不可;求生无路、求死不得〔42〕”,针对这种情况,曹勖、谭延闿、于右任等建议孙中山“本爱护青年之心、施天地好生之德、俯念学生[XueSheng]等不远数千里而来、立饬军校收纳、以补余额、而资造就”。在这些热心人的关心下,许多失败者获得了再次取得成功的机会,从而避免了孔乙己那样的悲剧。

  对于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的招生考试[KaoShi],参与者和旁观者都会拥有各自的、不同的历史记忆。蒋先云拥有的是入学考、毕业考双状元的辉煌记忆;胡宗南拥有的则是不具备考试[KaoShi]资格,而哭进黄埔的特殊回忆。对于郑洞国而言,他会永远记住一位名叫王尔琢的好友与他同赴考场;而在罗瑞卿的记忆中,不会忘记那一年与他结伴乘船东下,同去武汉报考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的一位同行者,而她就是后来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民族英雄——赵一曼。正所谓“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这些黄埔精英经过入学考试[KaoShi]的层层选拔,又经历了战火硝烟的重重洗礼。尽管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了战场上的对手,但是在他们彼此的心中,“黄埔人”这一特殊的历史符号永远也不会忘却,招生考试[KaoShi]这一历史记忆也会永存心底。

  四、结语

  孙中山对于考试[KaoShi]权之独立极为重视,在他的代表作《三民主义》里就有过充分的阐释,“中国从前实行君权、考试[KaoShi]权和监察权的分立,有了几千年。外国实行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独立,有了一百多年。不过外国近来实行的三权分立,还是不大完全,中国从前实行的三权分立,更有很大的流弊。我们现在要集合古今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便是采用外国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KaoShi]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五权分立是孙中山的独创,不同于西方历史悠久的三权分立的是考试[KaoShi]权和监察权的独立。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对于考试[KaoShi]权的重视程度。而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招生考试[KaoShi]正是在孙中山五权分立学说的影响下应运而生,从它产生以来,究竟有哪些进步之处?又存在着哪些弊端?本文立足于之前的研究资料,对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招生考试[KaoShi]的利弊得失作出简要的分析。

  首先,参加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招生考试[KaoShi]的人数是空前的,这是之前任何水师学堂、武备学堂都不能比拟的。中国最早的海军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当初招生时,竟因为不足额,只好到香港去招募。而创办于1880年的天津水师学堂同样困扰于“世家有志上进者皆不肯就学”,以致开学一年多,“额数末满,投考者或资质平庸,或年纪过大,终少出色之才”。1903年,张之洞筹办湖北武昌武普通中学堂时,计划招60名,而且规定以秀才为招考对象,但当时风气未开,一般青年都以读新学为羞,有钱人家子弟尤其不愿读武学堂,即便是这60人的录取名单,也混进了一些并不具备考试[KaoShi]资格的监生。而全国各地参加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及其分校[FenXiao]招生考试[KaoShi]的人数成千上万,这与之前旧学堂招生考试[KaoShi]时的门可罗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之所以形成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创办于反帝反封建的20世纪20年代,此时的全国民众已经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的洗礼,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潮早已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成为了时代主题,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无疑成为了无数有志青年实现人生理想的绝佳舞台。另一方面,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的招生考试[KaoShi]对于报考者没有过多要求,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布衣百姓,只要符合要求,都可以参加考试[KaoShi],并按成绩择优录取,这无疑给所有考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尽管后来在实行中,也出现过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但是总体上讲,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的招生考试[KaoShi]还是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其次,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招生考试[KaoShi]为了尽最大可能录取优秀人才,在全国各地以及各军当中分配了名额,并对报考省份较少的考生给予了适当的照顾,同时按照文科、理科分开考试[KaoShi]并严格进行身体检查。这些举措都体现了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招生考试[KaoShi]不同于旧考试[KaoShi]的进步性与现代性。此外,对于赴外地参加考试[KaoShi]的学生[XueSheng]发给路费盘缠,而对于落榜考生也有一定的救济帮助,这些都体现了尊重考生,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值得充分肯定。

  但是,也应该清醒的看到,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的招生考试[KaoShi]远非十全十美。这集中体现在招生考试[KaoShi]中的思想控制以及意识形态的灌输。无论是笔试还是口试,每一位考生都必须考“三民主义”这一科目。而对于中下层军官以及分队长的选拔,更是明确要求国民党党员或者承诺考取后加入国民党。甚至后来的入伍生招生考试[KaoShi]明确要求必须向国民党各省党部报名并由各省党部汇送中央党部,咨送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同时要求各省党部汇送的报考者,必须经过该部执行委员三人以上签名,方为有效。这些人为的限制条款与早期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相比,无疑是明显的退步。特别是后期的“甄别考试[KaoShi]”,更是体现了国民党对考生意识形态的严密控制,无辜的考生成为了国民党各派系互相倾轧的牺牲品。此外,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后期的招生考试[KaoShi]与早期相比,无论是生源质量还是考风考纪都有着明显的倒退,这不能不说是招生考试[KaoShi]的遗憾。

  具体到亲历者而言,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招生考试[KaoShi]的影响力是极为深远的。根据哈布瓦赫的观点,这些亲历者的考试[KaoShi]记忆属于一种自传记忆,即对过去亲身经历的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可以起到加强参与者之间关系纽带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黄埔同学会的成员尽管早已白发苍苍,但是他们所共同拥有的考试[KaoShi]记忆不仅没有忘怀,反而成为了他们联络感情的重要话题。曼海姆在《代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在一代人当中,那些具有共同命运,经历了相同的社会历史过程的个体,构成了特定的代群。其成员不仅参与了一系列的事件,而且还对这些事件做出了相同的反应,他们之间具有某种亲和性,这种亲和性来源于共同的行动和经历”。所以这些共同经历过黄埔军校[HuangPuJunXiao]招生考试[KaoShi]的同学们无论是何时何地,都不会忘记自己“黄埔人”这一身份,而这也正是他们所构成的特定代群。

  斗转星移,岁月流转,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过了数十个寒暑冬夏。刀光剑影早已黯淡,鼓角争鸣也已远去。当年意气风发的黄埔精英都已老去,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已走进了历史。但是曾经“恰同学少年”的他们所参加的那一场场决定前途命运的考试[KaoShi]却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遗忘。与之相反,那些沧桑的往事,那些人生的感叹将长存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来也不用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