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前中统人员忆:有中共变节者系被党内对立派出卖--国家年鉴(2)
中统还有个群众性组织———联益会,所有员工均须入会为会员,会长当然是徐恩曾。在员工薪水中每月扣除百分之五,作基金,从事生产事业。曾在苏北的海州和湖南的株洲购置大片土地,计划开辟农场。后来抗战爆发,农场失陷,以致血本无归。联益会订有会员十大信条,全部内容已忘记,只记得第一条是“只有实行三民主义,中国方有出路”;其余是:“自视太高,自私自利,是内部分化的最大原因”;“互相猜忌,内部分化,是亡国灭种的主要原因”;还有:要过俭朴生活,要帮助别人,要不断求知等等。这十大信条,每周小组开会,由组长领导每人朗诵一遍,然后静默三分钟,各自反省一周来的思想言行,有否违背信条?进行自我批评和相互批评,这是学了中共的一套。但比中共的有所改进,就是个人的家庭私事,也在检讨批评之列,如夫妻失和、婆媳不睦,都可由小组评断解决。倘家庭发生变故或有困难,报告小组,大家都有帮助解决的义务,所以中统人员视中统为“大家庭”,徐恩曾就是大家的“家长”,批评之后,组长传达核心小组的决定。最后是报告“读书心得”。报告人由上次小组会指定,所读的书也有规定,除中山先生的遗教外,中共的若干经典书籍,也在必读之列。这种小组生活,抗战后,由于不断搬迁,生活不安定,就无形中止了。
中统的特工总部,初分三股办事。一是指导股,指导各省市党部特务室的工作;二是行动股,负责侦查、逮捕、审讯中共分子;三是训练股,掌管工作人员的思想训练工作,主要是编辑一份内部刊物———《动力》月刊。我重返中统后,即参加训练股工作。全股不足10人,除组长和我,及另一位管图书的女同志之外,清一色是来自中共的“转变”分子,每人都有大来头,使训练股成为藏龙卧虎之所。
股长王杰夫,辽宁人,燕京大学毕业,是一虔诚的基督徒,与人谈话,必劝人信教,故被称“王牧师”。他就是由陈建中陪同到长汀劝说瞿秋白的人。当他失败归来,大家都很奇怪,国民党的决策是要争取瞿秋白,他又是一心向道,苦口婆心劝人为善的好好先生,怎会失败呢?我问他:“你在长汀,难道未曾看过《多余的话》?”他说:“看过了。”我又问他:“既然看过了,难道不曾发生一点怜悯心,放他一条生路?”他叹了一口气,连说两声“意外,意外。”究竟怎样“意外”,他未再解释,我也不便再问。抗战后,王杰夫派到北方战地工作,在郑州火车站遇日机轰炸受伤,割掉一臂,来到重庆,后失联络。
股员中的知名人士,首推罗仲言。他出身北大,在北方从事工人运动,因遭对立派的忌恨,派人向中统告密而被捕。他个子不高,剃平头,说话细声细气,温文儒雅,恂恂有君子之风,不像是个风云人物。日常沉默寡言,意气有点消沉,后将兴趣转到线装书方面,专心钻研《易经》。抗战后,脱离中统,一直在河南大学教书。
第二位闻人是姚蓬子,浙江绍兴人,鲁迅的同乡,和胡风一起常在鲁迅家中走动,也算是文化圈中人。他的作品,问世不多,名气不如胡风。被捕后,受中统的优待,在训练股工作不久,派到芜湖去办《芜湖日报》。抗战后脱离中统,在重庆经营作家书屋,生活尚不恶,我和他时有过从。胜利后,书店迁到上海,我在上海撤退前一日去看他,时已近午,他还高卧未起,原来昨宵雀战,黎明方归。我问他:“走不走?”他两手一摊说:“像我这样的生活,还能走到哪儿去?”近阅徐铸成的《海角寄语》,说初识蓬子是在麻将桌上,可见他沉溺已深。解放后,久无消息。直到“四人帮”上台,姚文元是四凶之一,他是姚蓬子的儿子,父以子显,报上才又见到蓬子的名字。也勾起我对这一风云人物的迷蒙印象。我曾见过姚文元一面,那时他才七八岁,显得聪明而顽皮,我呼他“阿元”。不料这个顽皮孩子,长大后更加顽皮,竟掀风作浪,造下无数罪孽,蓬子倘在人世,亦当自责对阿元有失管教了。
卜士奇,湖南人。留俄甚早,留俄同学都称他为“老大”。曾任加仑将军的翻译,东征陈炯明时,他和加仑将军及邵力子与蒋介石生活在一起。蒋经国在俄,曾得到他的照顾。抗战时,任张冲的副手;张冲逝世后,接任顾问事务处处长。后在台湾去世。
此外,如袁家镛(后改名严英)、汪浩等等,个个都是博学多闻之士,可惜这些人在中统,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能发挥所长。人才来到国民党便被埋没,这不过我亲见的实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