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近代变革 >
宋教仁在日本留学期间即认为日美之间必有一战--中国年鉴网(5)
宋教仁在革命党人的会议上提出了革命三策,上策是中央革命,就是在北京发动起义,一举推翻清政府;中策是进行中部革命,就是在中原地带,一个省或者几个省同时发动起义;下策就是原来孙中山的做法,在边境召集人马临时发动起义,再北伐。
南都:最后是采用了“中策”?
迟云飞:革命党人讨论,觉得上策太难。因为北京这个地方市民新知识的灌输不够,让北京市民起来革命很难,北方军队受革命的影响也很小。下策在边地起义的失败是已经证明了的。所以最好是实行中策。后来也确实是在武昌发动起义,然后各省响应,这就是中部革命的成功。所以这也是宋教仁和孙中山的分歧之一。但我觉得民国建立以后,宋教仁主动做了一些调整。
南都:调整?
迟云飞:比如民国以后,宋教仁在多次演说中都表示非常尊重孙中山。他有好几次说,我们革命的成功是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实现的。把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的时候,他也事先打电报征求孙中山和黄兴的意见,得到支持才做。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他们关系是做了一些调整的。孙中山有时也为宋教仁说话。比如国民党成立大会上,有个女革命党人叫唐群英的上台质问宋教仁。因为有的小党提出取消原同盟会纲领里的“男女平权”。宋教仁就取消了这一条。唐群英领人上台质问宋教仁,还给了宋教仁一个巴掌。后来轮到孙中山演说,孙中山为宋教仁开脱说,我们现在头号任务是保住共和,男女平权可以稍稍往后一点。如果共和维持不了,男子的权利都没有,女子权利就更没有了。所以我觉得民国以后宋教仁对孙中山的态度,是政治上更成熟的表现。他不再意气用事,能够较稳妥地处理各种关系。
身后: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章太炎说他很有才华,堪当重任,能做总理。包括立宪派人士,在宋教仁死后都赞他为“民国柱石”、“巨星陨落”。孙中山的挽联里说:“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南都:总的来说,当时宋教仁的革命同志中与他有同样思想的人多吗?
迟云飞:宋教仁应该算是民主政治方面研究、思考最突出的一个,黄兴与他的思想很相近,但大多数革命党人并没有如此清晰和坚定的政治理念。从辛亥革命爆发以后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很多革命党人觉得只要是汉人的政府就可以,至于要专制还是民主,独裁还是自由,大多数人其实没有仔细想过。在这方面,宋教仁可以说是有湖南人的那种“认准了一条道,九头牛都拉不回”的性格。当时很多支持民主宪政的国人,包括立宪派和革命党人,都是为了使中国强大而选择宪政,宪政只是工具。但宋教仁将民主宪政本身看作目的,看作最重要的价值。他认定民主宪政就是优于专制独裁,认定两党制、责任内阁就是好的政治制度,中国一定要走上这条路。
南都:你说这方面他跟孙中山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迟云飞:不一样。宋教仁在革命前已经认为,中国革命以后要立即颁布宪法,立即实行民主宪政、实行政党轮替这些制度,这和孙中山恰恰不同。实际上孙中山的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思想不完全一样。孙中山主持制定了《革命方略》,把革命之后分作三个时期,叫做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革命方略》规定革命成功以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军政时期)要由革命党人来垄断政权,别的政治势力不准参加进来;然后进入训政时期,一步步实行地方自治,革命政权一点点放手。最后到宪政时期,才正式颁布宪法,实行政党政治;所以国民党是长期训政,一直到了台湾,到蒋经国时代才结束训政,允许自由成立政党,进入宪政时代。
南都:孙中山是不是觉得当时人民还需要教育才能学会民主?
迟云飞:这是那时候人们普遍有的一种想法。孙中山认为当时的中国有先知先觉的人,有后知后觉的人。先知先觉的人要承担起领导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革命党人包括他自己大概就类似这种先知先觉的人,所以革命后就要由这些人领导国家。宋教仁也觉得有些人可能是社会精英,要领导国家。但他觉得完全靠一种精英来领导国家,甚至达到专制的程度是不可取的,他还是主张两党轮替的民主。所以宋教仁是当时比较独特,比较突出的,希望完全按照西方民主模式来建设中国的一个政治家。
南都:他如此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性格和行事会不会比较偏执?
迟云飞:其实他有时候也善于妥协。比如在创立国民党的时候,他就能够把自己的理想稍微放低一点。当时参与组党的一些小党,要求把“民生主义”取消,宋教仁就在国民党的宣言里改成“采用民生政策”来淡化;有的小党思想还比较保守,要求去掉“男女平权”,宋教仁是支持男女平权的,但他也让步了。民主的本质就是妥协,对宋教仁来说,只要赞成民主宪政,对抗专制独裁,其他是可以让步的。相比之下,孙中山就较为专断。
南都:当时宋教仁的革命同志们如何评价他?
迟云飞:黄兴、谭人凤、章太炎、于右任这些人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认为他坚持的民主宪政思想很难得。章太炎跟孙中山矛盾很深,但对宋教仁评价却很高。章太炎公开说他很有才华,堪当重任,能做总理。包括立宪派人士,在宋教仁死后都赞他为“民国柱石”、“巨星陨落”。孙中山给他的挽联里说:“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南都:最后,关于宋教仁,还有什么必须提及的?
迟云飞:有必要提及的是,他们这一批人是中国第一代现代知识分子。完全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是从他们这一代才真正开始的。
南都:如何理解?
迟云飞:比如说“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国家”,现在看来是很简单的事,但在那时候,他们是真正第一代拥有这种意识的人。因为在这以前,中国的传统知识是笼统的天下意识,没有明确的国家意识。而且传统的认识中,国家和政权就是一个,爱中国也是爱大清。从宋教仁这一代知识分子开始才区分了两者:我爱中国,但我可能需要把大清推翻了,才是真正的爱国。这一代知识分子还追求国家的富强。真正把国家和政权完全区别开,彻底追求国家的富强,这是近代中国一个非常大、非常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