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1960年代台湾青年学生掀起的提高公民素质运动--中国年鉴(4)
公德[GongDe],也就是公民之德,看似属于个人行为层面,最终却牵涉到这个社会[SheHui]是否存在一个公平、公正又能维护人性尊严的制度。狄仁华的文章把“公德[GongDe]”与“法治”联系起来,也隐约点出法治有“上行下效”的问题。如果“法律之前人人平等”遭到践踏,特权横行,有谁愿自觉[ZiJue]遵守法律?如果多数人从来不享有“主人翁”的地位,如果制度不能保障个人尊严和基本权利,如果没有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自我管理、民主决定,那么结果必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无人有兴趣、有办法维护公共利益。如果政治氛围是不断要求“顺民”,又如何真正培养公民意识?
于是,当年台湾[TaiWan]青年[QingNian]自觉[ZiJue]运动[YunDong]中最敏锐的思考者,把公德[GongDe]心问题和整个政治社会[SheHui]的问题扣连起来。在前述“宣言式的长文”中,《新希望》的成员提出:“我们[WoMen]希望国家当局者,请听我们[WoMen]这一代青年[QingNian]的呼声:‘我们[WoMen]国家当前最需要的是严格的执行法治’”,“合理而公平的严格执行法治,将使人民更尊重法律,同时也就是在尊重政府”。在随后出版的刊物中,罗素、殷海光的自由主义也为学生所推介。于是,自觉[ZiJue]转为启蒙,如同“五四”一样,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又被敦请出来,成为青年[QingNian]爱国、救国运动[YunDong]的旗帜。
蒋介石虽然把“伦理、民主、科学”当作三民主义的精华要义,当时台湾[TaiWan]政治的“潜规则”却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官方可以拿“伦理、民主、科学”来当作对抗中共政权的口号,民间也可以配合政府演出,摇旗呐喊,但如果民众要自己定义并实践“伦理、民主、科学”,却大有可能被视为“共匪”散播的“毒素”,成为肃清对象。
自觉[ZiJue]运动[YunDong]有疾而终
而在行动方面,由当时“救国团”主任蒋经国特准成立的“中国青年[QingNian]自觉[ZiJue]运动[YunDong]推行委员会”在此时仍然存在,报纸上偶而可见这个组织的一些活动,如协助维持交通秩序、劝募与发放救济品给贫民(时称仁爱运动[YunDong])、捐血敬军,以及响应国民党当局推动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YunDong]”等等。自觉[ZiJue]会第二任主席、政大法律系学生许席图也不时出现在媒体报道之中。目前所查到关于自觉[ZiJue]运动[YunDong]会的最晚新闻,是在1967年年中。其实,更多当时的参与者还以为运动[YunDong]早已无疾而终,重蹈了青年[QingNian]做事仅“五分钟热度”的毛病。
青年[QingNian]自觉[ZiJue]运动[YunDong]其实是“有疾而终”的。1966年5月,中国大陆掀起“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同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在蒋介石的号召下,一场盛大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YunDong]”正式展开,用以对抗文革。官方成立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YunDong]推行委员会”(文复会),广泛动员各机关学校,由上而下地全面推动,此时,青年[QingNian]自觉[ZiJue]运动[YunDong]对当局来说早已失去了利用的价值。
文复会成立后,除了推动民族精神教育、国语运动[YunDong]和出版文化古籍外,还拟定了《国民生活须知》与《国民礼仪范例》,试图用行政手段来树立生活规范,从日常生活层面来促使国民思想一元化。这份《国民生活须知》,系由蒋介石核定,涵盖食衣住行育乐等生活各方面,如何走路、交谈、进食、乘车、休闲、教养儿童都在规范之列,希望达到“使国民生活在固有文化四维八德之熏陶下,走向现代化、合理化”的目标。而在“现代化”的招牌之下,《国民生活须知》最强调的却是长幼尊卑的秩序,和个人克己复礼的精神,要把国民生活的节奏全纳入公权力的掌握之中。
从青年[QingNian]自觉[ZiJue]运动[YunDong]到中华文化复兴运动[YunDong],折射出官民交锋的一段痛史、一条由政府规训完全取代个体自觉[ZiJue]的路径,而和许多类似运动[YunDong]一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YunDong]也必然出现形式化、空洞化的流弊。此后,对于那些关注国家社会[SheHui]前途的青年[QingNian]来说,关于“公德[GongDe]”问题的讨论再也不能激起他们的热情。而要在台湾[TaiWan]社会[SheHui]渐渐有了比较公平合理的政治社会[SheHui]秩序之后,“公德[GongDe]”和“公民意识”也才慢慢地在民间社会[SheHui]生根,最终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