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1972年王光美见刘源:想不到你们还能活下来--中国年鉴
核心提示:刘源、刘涛、刘亭亭与刘潇潇向毛主席和中央办公厅写信,要求见爸爸妈妈。这时,他们[TaMen]才得知父亲[FuQin]已于两年多前去世了。8月18日,当他们[TaMen]被批准来到秦城监狱探望妈妈时,大家抱在一起痛哭。王光美仔细端详着眼前这些长大了的孩子,半晌只说了一句:“想不到你们[NiMen]几个还能活下来!”
文章摘自《环球人物》2011年第7期作者:黄祖琳 路琰 张雷 肖莹 原题为《刘少奇[LiuShaoQi]之子刘源将星之路》
最近,刘源上将调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一事,引起不少人的关注。这不仅因为他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LiuShaoQi]之子,更因为这位“从上跌到下,又从下翻上来”的将军有着曲折传奇的经历。
从生长在中南海的“红苗子”,到“文革”中的“黑五类”;从公社管委会副主任,到副省长,再到解放军上将……刘源走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呢?请看下面这组报道。
从 “国家主席的儿子”跌入人生谷底
在“文革”磨难中长大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撰稿 黄祖琳
刘源是在人们向往的北京中南海成长起来的“幸福新一代”,也是几经人生挫折和风雨涤荡的一代。他的父亲[FuQin]刘少奇[LiuShaoQi]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是仅次于毛泽东的中国第二号人物。但是,刘源自记事起“从来没有国家主席儿子的优越感”。相反,父亲[FuQin]对他要求十分严格,使他“从小就觉得自己[ZiJi]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
打小就有从军志
刘源出生于1951年初春。那时他已有三个哥哥和三个姐姐。他出生的时候,大哥刘允斌正在苏联留学,家中有已参加工作[GongZuo]的大姐刘爱琴、读中学的二哥刘允若、读小学的二姐刘涛、上幼儿园的三哥刘丁和仅两岁的三姐刘平平。刘平平和刘源是王光美所生。后来,他们[TaMen]又有了刘亭亭和刘潇潇两个妹妹。等到刘源上小学的时候,大哥从苏联回国。当时他们[TaMen]家是中南海大院里最热闹的家庭。
刘源虽然是这个大家庭里最小的男孩,却从来没有受到父母的特别优待。妈妈王光美把他的那些哥哥姐姐视同己出,对他们[TaMen]倍加照顾,好衣服总是先给哥哥姐姐穿。家里孩子多,生活开支紧张,刘少奇[LiuShaoQi]要求孩子们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的品德,他们[TaMen]的衣服总是从大到小轮着穿,破了就由妈妈打上补丁再穿。刘源曾回忆说,大概14岁以前,他都是捡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穿。印象中自己[ZiJi]小时候几乎没穿过不带补丁的衣服,妹妹也跟他一样。
刘源7岁入学读书,按照家里定下的规矩,他和哥哥姐姐一样,都离开家住校学习,生活各人自理。上世纪50年代末起,“大跃进”造成了经济困难,全国进入饥荒期。学校按定量给学生供伙食,刘源兄妹也经常饿肚子。
据刘源回忆,“每逢星期天回到家里,开饭的时候都热闹非凡。餐桌上一般是家常菜,茄子、豆角、粉条……父亲[FuQin]总是用一个[YiGe]空盘子,一样夹一点,自己[ZiJi]埋头吃,吃完就走,不多说话。每次等他一夹完菜,我们这些孩子就上前抢呀,很热闹”。与刘少奇[LiuShaoQi]家同在中南海西楼饭厅吃饭的彭德怀和杨尚昆两家孩子少,他们[TaMen]常常把自己[ZiJi]的饭菜端过来“凑热闹”,然后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孩子们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