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哈佛大学教授谈1979年中国见闻:人民很穷--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核心提示:人民很穷。在一个[YiGe]车站,有人送一位老太太,给她一个[YiGe]土鸡蛋,老太太不肯收,那人一定要给她,推让了很久,甚至吵起来。一个[YiGe]鸡蛋那么宝贵!
裴宜理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RenWuZhouKan]
本文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nWuZhouKan]》 原题为:思想者裴宜理:破解“造反的密码” 本文为节选
她研究社会运动,本人参与运动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8岁。她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度之间比较群众运动的成因:人们为什么会以及怎样集合在一起,通过什么样的口号或歌谣表达诉求,与政府之间又形成怎样的张力
本刊(南方人物周刊[RenWuZhouKan])记者 李宗陶 实习记者 沈从乐 发自上海[ShangHai]
跟许多年逾古稀的同事相比,裴宜理在哈佛算得上年轻教授。她先后出任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燕京学社社长是毫无争议的事情,除了她怡人的性情,学术水平也有目共睹。她的中文是1960年代在台湾学的,从文言文起步;日文则有少年时代10年东京生活为基础,尽管采访中她谦称:“我的日文(水平)是小孩子的。”如果以出生地为准,那么裴教授是上海[ShangHai]人。她出生那一年(1948),中国[ZhongGuo]还在“旧社会”。
“我父母都是圣公会传教士,但父亲[FuQin]不是牧师,虽然祖父和外祖父都是。父亲[FuQin]是历史学家,1931年到上海[ShangHai],在圣约翰大学教书;母亲是文学家,刚到上海[ShangHai]时在圣玛丽女子中学教书。他们[TaMen]是在上海[ShangHai]认识的,1937年结婚,然后我母亲就转到圣约翰大学工作,住在中山公园后面、今天华东政法大学那一带,一栋很漂亮的西式平房里,当时有10个传教士家庭都住那儿。父母常常邀请中国[ZhongGuo]学生来家里交谈,或给他们[TaMen]看《圣经》,但他们[TaMen]的主要工作是教书不是传教。那是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上海[ShangHai]在30年代是非常开放和摩登的,父亲[FuQin]后来常常提起上海[ShangHai]的夜生活和酒吧。”
裴宜理坐在华东师大逸夫楼的大堂里,距离父母当年的住所不过一站路。
父母在圣约翰教了20年书,对上海[ShangHai]有很深的感情,但1949年两人不得不离开。许多年后裴宜理遇到上海[ShangHai]社科院院长张仲礼,张先生说,他听过她父亲[FuQin]的课。
“1937年我父母到日本旅游,听说了芦沟桥事变,到美国[MeiGuo]驻东京大使馆核实消息并询问:‘我们[WoMen]的家在上海[ShangHai],能不能安全回去?’大使馆的人不想担负额外的责任,没说实话。父亲[FuQin]于是买了两张船票。很快他就发现乘坐的那艘船不太对劲,吃水很深。他对船舶比较在行,跑到舱底去看,吓了一跳:全是荷枪实弹的日本军人!一到上海[ShangHai],这些军人就投入战斗,街上可以看到许多尸体。他们[TaMen]回到圣约翰大学,屋子里乱七八糟;他们[TaMen]结婚的那个教堂也被洗劫,结婚礼物之类不翼而飞。不久父亲[FuQin]就被日本人关进监狱。美、日政府交换在押人员时他才被释放回美国[MeiGuo]。祖母在纽约的港口接他时,已经认不出自己的儿子--他是那么瘦。”
1951年,裴宜理一家搬到东京。父亲[FuQin]去大学教书,母亲很吃惊:“你被日本人关进监狱,吃过那么多苦。”父亲[FuQin]说,“那是战争时期。”
“父亲[FuQin]1959年去世,是被两个日本学生打死的。那天是感恩节,我们[WoMen]正吃饭,听见院子里狗叫,父亲[FuQin]就出去看。两个很年轻的日本学生,喝醉了酒,用空手道击打父亲[FuQin]的头--会空手道的人,他们[TaMen]的手就是武器,他们[TaMen]不该喝酒--几分钟后父亲[FuQin]就死了。那年我11岁。1962年母亲带我们[WoMen]回美国[MeiGuo],在大哥就读的沃尔根大学安顿下来。但说实在的,1959年之前,我们[WoMen]在东京挺快乐的,我对日本也有相当深的感情。我父母后来葬在日本,我保有了他们[TaMen]在长野县的一栋房子,现在每年会回去看看。”
裴宜理说,学者治学往往跟志趣、经历密切相关。她研究社会运动,本人参与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8岁。那一年,她在东京第一次参加游行;1968年,从纽约到华盛顿,她在抗议活动中险些被捕;最近的一次是在波士顿参加抗议美国[MeiGuo]进军伊拉克的示威活动,当时人们打出的标语是“Drop Bush Not Bombs”(丢弃布什,而非炸弹)。
裴宜理天生对政治感兴趣,且有一种领袖气质。她在威廉·史密斯学院读本科时就读过《毛主席语录》,并在学生领袖学习班上盟发了学中文的念头。1979年她第一次回到中国[ZhongGuo],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茅家琪教授和研究秘密会社的蔡少卿教授。前不久她还专程去拜访了两位老师。
那一年,每个周末她都到上海[ShangHai]搜集小刀会资料。1986-1987年,又在上海[ShangHai]社科院访问了一年,看到1950年代社科院与上海[ShangHai]市总工会合作的老工人访谈录等重要资料,写就她的名作《上海[ShangHai]罢工》,这部著作获得了1993年美国[MeiGuo]历史学会最高奖费正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