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叶以群一生谨奉“遵命文学” 1966年仍被打成叛徒--中国年鉴网
核心提示:可悲的是他一生谨奉“遵命文学”——1945年在国统区时,奉命批评“反动文人”梁实秋、陈铨等;1958年又遵照指示参与批判异端思潮的何直、周勃、陈涌等;到了1966年,作为上海文艺界的“黑帮人物”,叶以群、孔罗荪等这回是在劫难逃了。他不得不低头交代与“异己分子”潘汉年、与“阎王殿”的周扬等的关系,以及他自己的那些“历史问题”——在当时,“叛徒”的帽子毫无疑问是最厉害的杀手锏。
本文摘自《往事钩沉》,吴元浩主编,作者:散木,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叶以群之死
1966年8月2日清晨,一个人从上海繁华地带华山路的枕流公寓六层楼跳下,顿时车水马龙的大街仿佛凝固了。枕流公寓的前身是近代上海泰兴银行大班的住宅,后来整座大楼被李鸿章购去,并交由其子李经迈继承。再后来,曾有许多著名的文化名流在此居住,如周璇、范瑞娟、傅全香和刘健夫妇、王文娟和孙道临夫妇、乔奇和孙景璐夫妇以及老报人徐铸成、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篆刻家吴朴堂等。这一天跳楼自杀的,正是上海著名的文化人、文艺理论家叶以群。
叶以群其人
叶以群(1911—1966),安徽歙县人,笔名华蒂、以群,著名的左翼文学理论家。
他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任进步刊物《北斗》、《青年文艺》等的主编。1932年,他加入了共产党,同时又加入“左联”,曾任组织部长。抗战时他是进步文艺团体“文协”的成员,相继参与《抗战文艺》、《文艺阵地》、《文阵新辑》等的编辑。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他还组织重庆文艺界人士与毛泽东会见。此后他又参与编辑“中外文艺联络社”的社刊《文联》、《人世间》等,还创办有星群出版社。1948年,叶以群赴香港,期间创办有《小说月刊》,并创办了香港南群影业公司。新中国成立后,叶以群曾任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副局长,后返回上海,历任华东和上海中苏友好协会副总干事、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文学》、《收获》杂志副主编等,是上海文艺界著名的作家和领导。
叶以群著述等身,著有大量文艺理论著作、文学作品、翻译文学作品等。而给以群带来巨大名声的,则是在中国的文艺理论领域。他早在1937年就翻译过苏联的《新文学教程》。后来1961年北京召开高校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周扬嘱咐他组织班子主编全国高校通用的文学理论教材,这就是他后来与叶子铭等编纂的《文学的基本原理》。此书曾长期作为全国高校文科教材,并多次再版,影响较大。
说到这本书,还要说一下当时的背景:原来,作为中国的文学理论以及文艺学,最早是从域外引进的。在叶以群翻译苏联的教材之后,解放之初最有影响的则是1953年查良铮(穆旦)翻译的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当时曾是中国所有大学文科的文学理论教科书。开启了文学理论为政治服务的先河,或者说是文学理论的“苏联模式”。不过,它只是对革命导师的文艺言论进行了简单的理解。此后,又有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谢皮洛娃《文艺学概论》、柯乐尊《文艺学概论》等翻译过来,深深影响了新中国文学事业的开展,特别是理论上的规范。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所谓的“日丹诺夫主义”。具体说就是鄙薄历史上的优秀文学传统,并且持一概批判的态度,以偏概全,简单地将“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作为典范,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极致。在文学本质上则只承认文学是一种思维(反映)和认识,而忽视其他的功能,以致形成后来长期影响中国文学创作的“为政治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