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1960年中苏开始论战 美专家仍认为中苏同盟不可破--国家史册
核心提示:1959年分歧越来越明显,以致于中苏领导人发生了当面的激烈争吵。1960年,这种争吵见了报、表面化了,苏联撤走了所有在华专家。但是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中情局的评估报告仍然坚持认为中苏同盟不可破裂。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资料图)
本文来源:《社会科学报》网站,作者:湘君,原题:《华府绝密情报大白于天下》
中苏为什么分裂?中美为什么会走到一起?诸如此类大大小小的谜团一个接一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冷战时期美国对华情报评估:解密档案选编(1948~1976)》收集并分析评估了20世纪中期近30年间以中央情报局为主的美国情报机构收集的针对中国的情报。本报就此采访了课题负责人沈志华教授。
被访者:沈志华1950年出生,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
课题组主要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杨奎松、华南师范大学姚昱、东北师范大学詹欣、东北师范大学张民军、华东师范大学梁志、南开大学赵学功、华东师范大学戴超武、北京大学郭洁
课题研究缘起美国情报档案解密
记者:当初是如何想到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的?
沈志华: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因为美国档案的解密。2004年10月,在美国华盛顿“水门”饭店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学术会议,此次会议由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委托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史项目(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主持召开。
“9·11”事件后,美国情报系统被认为很失败,这么大的事件事先没有一点预感,于是美国开始整合情报系统。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对中央情报局以往的工作做评估。这就涉及到美国对华情报评估报告,因为美国中情局从1948年开始每年都写对华情报评估“国家情报评估”和“特别国家情报评估”。美国准备解密这些文件,就邀请各国,主要是美国、俄国和中国三国学者来进行评估。中国的学者有我们中心(即华东师大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的杨奎松、李丹慧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牛军及我总共4位。当然,会议参加者大多是国家情报委员会和中央情报局的官员、专家。新任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情报局局长出席了会议,著名外交家基辛格也到场做了演说。会前一个多月,我们收到了这批当时尚未解密的档案,并按照要求分工写出了4篇评论。会议内容是对当天解密的71件、共千余页中央情报局档案的价值以及意义进行讨论和评估。这些文件都是1948~1976年之间中情局收集的关于中国情况的情报以及对这些情报的分析和评估报告。对于冷战史研究,特别是对于中国学者的研究,这批档案的解密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从美国的视角来看中国,而那时中美是没有任何外交关系的,美国完全是从外部世界来观察中国的一举一动的。这对中美关系、中国史的研究很有帮助,比如美国人怎么看大跃进等。我们觉得应该把这些材料介绍到国内,于是回到上海后,我们中心决定设立一个项目,收集、整理、翻译这类档案。
解密档案涉及中国内政外交方方面面
记者:从所收集的情报档案形式来看,主要涉及哪些类别?之后又是如何筛选的呢?
沈志华:当时我们搜集了6000多个文件。从所收集档案的形式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属于具体的各类情报或消息,大多是美国驻外使领馆或有关机构发回的电报或报告,其中包括很多道听途说的传言。这类档案在数量上占多数,不过,基本没有收入文件集。第二类属于定期的或常规的情报综合分析,如国务院情报和研究署的“情报报告”、中央情报局的“国家情报评估”(NIE)等。第三类属于情报机构受命撰写的专题报告,一般是针对一些重大事件或问题专门向白宫和总统提交的文件,如中央情报局的“特别国家情报评估”(SNIE)。搜集完之后进行了筛选,挑选了300多件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因为最初搜集来的情报文件相当繁琐,很小的事都上报。我们的文件集收入的大部分是前面所说的后两类档案,特别是“国家情报评估”和“特别国家情报评估”。此外还收入了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