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王国维之子曾靠“临时工”身份躲过反右运动--国家年鉴(2)

  

  被禁止署名的责任编辑

  1959年4月,书局出版了点校本《全唐诗》。

  在卷首说明里,署名之一为“王全”。“‘王全’者,是王仲闻、傅璇琮二位先生的合称,浙江话里‘璇’和‘全’音近,这个名字是当时的文学组组长徐调孚代拟的。”中华书局现任总编辑徐俊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除了参与《全唐诗》的出版工作,王仲闻在中华书局更为重要的贡献在于整理《全宋词》。

  王仲闻第一天到文学组时,年轻编辑对他并不熟识。编辑沈玉成曾在文章里这样写道:我并不知道王仲闻何许人也,坐在我对面的傅璇琮兄看我茫然,提醒说,“他是王国维的儿子,在这里搞《全宋词》。”我便特意打起精神去看,是个老头,身穿人字呢夹大衣,手提一个书包,步子轻健。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长得像他父亲。

  王仲闻一周来一趟书局,交几本《全宋词》,再取走几本,这样持续数周。某一天突然对组长徐调孚说:“我不能做了,街道上要我下乡劳动。”

  王仲闻此时已经成为“特嫌”分子,面对残酷的政治运动,他注定无法逃过。徐调孚把王仲闻要下乡劳动的事报告给金灿然。书局派主管人事的同事去街道办事处协调,称王仲闻是中华书局的“临时工”,有工作任务在身,不能下乡。过了几天,文学编辑室便宣布了一个新任命:即日起,王仲闻作为“长期临时工”,每天到中华书局上班。

  接了《全宋词》的修订工作后,王仲闻花了四年时间,逐一记下编辑过程中的问题,近十万字,涉及全书的方方面面。直到《全宋词》接近完工时,有人指出王仲闻的劳动已远远超出一般编辑的工作,应当在书中署名。

  金灿然和徐调孚认为这个建议非常合理,向编者唐圭璋和其所在单位南京师大党委提议采用“唐圭璋编,王仲闻订补”的署名方式,唐圭璋欣然同意。但最终却由于文化部的一个条例,规定若干种人的名字不得出现在社会主义出版物的作者栏内,署名计划成为泡影。

  在修订《全宋词》的过程中,王仲闻曾写下大量宋词考据笔记,整理成二十多万字的《读词识小》。钱钟书曾赞叹:“这是一部奇书,一定要快出版。”但出于对当时政治环境的考虑,文学组组长徐调孚决定把书稿先放一放,等过了风头之后再说。1965年王仲闻向中华书局要回了稿子,次年“文革”爆发,王仲闻服毒自尽,书稿从此杳无影踪。

  “我心中的门再也打不开了”

  自1958年确立了古籍出版的专业方向,到1966年“文革”爆发,这个知识分子云集的单位,每次“运动”来袭,大批工作人员都不可避免被牵扯其中。“真正用来工作的时间,大概只有四五年。”时任书局总编秘书俞筱尧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但中华书局仍利用风平浪静的运动间隙,完成了点校《二十四史》这样浩大的古籍整理工作。在运动中被抢救进中华书局的宋云彬是点校这部古书的主力。

  宋云彬离开杭州前,曾写下“十年悔作杭州住,赢得头衔右派来”的诗句,大概因为他身上仍保留极率直的书生气,结束官场的职务后重新操持起编辑的老本行,对他来说甚至是求之不得的事。

  标点古籍,体例统一是必要条件,体例若不统一,古书编纂就失去了规范。宋云彬接手工作后,发现原来的校点体例很不一致,便向金灿然提出自己的疑问,建议召集顾颉刚、叶圣陶等专家,商量确定点校的体例和底本问题,几番讨论结束,宋云彬起草了《二十四史》的标点体例标准。

  在学者钱伯城看来,从审读书稿、编辑加工、批注版式到最后的付型清样,“前几史”的这一系列编辑程序,事实上都是由宋云彬作为责任编辑来承担完成的。真正担负起对《二十四史》“总其成”工作的,应该为宋云彬而非名气更大的顾颉刚,但宋云彬却碍于“右派”身份,不能在出版物上署名,只能以“编辑部”笼统概括。

  中华书局为宋云彬这样的学者提供了释放工作热情的机会,但书局也绝不可能风平浪静度过运动时期,政治学习、猜忌、批斗、揭发、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样占据了工作和生活的相当比例。

  1960年4月12日《人民日报》的专栏里,宋云彬以政协委员身份自我批评说:“我的具体工作是整理古书。所谓‘整理’,就是标点、校勘、注释和翻译。我认为这种工作只能一个人埋头干,而且要仔仔细细地搞,所以‘多快’就不能‘好省’。后来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高速度发展,文化战线当然不会例外,那种‘多快’不能“好省”的说法当然是错误的。”

  1976年冬,好友叶圣陶去看他,事后叶在日记中写道“云彬心思木然如故”,“他似想不出话可谈”。三年后,越发沉默的宋云彬抱病去世,临终前只说一句:我心中有三扇门紧闭着,再也打不开了。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