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文革老干部为何只在八宝山礼堂向周恩来说心里话--中国年鉴网
核心提示:但是,他们最后还是找到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机会——在八宝山礼堂参加战友追悼会的时候。可能觉得八宝山这个地方有些晦气,林彪、“四人帮”从不派人在这里监视。
本文摘自:《今古传奇·纪实版》2007年第2期,作者:何虎生,原题:《红色第一公墓八宝山之谜》
八宝山,一个神秘的地方。它因安葬为新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士而举世闻名。
历经五十余载风雨,山麓依然青青。盖棺论定,公墓无言地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也无声地臧否着入葬者的是非功过……
太监庙改建革命公墓,人称“小中南海”。“文革”中,八宝山成了老干部们最好的聚会地
从天安门沿长安街向西走大约十几公里,朝北的那座山,因盛产红土、耐火土、青灰等八种矿产而得名八宝山。
在成为革命公墓以前,这里曾经是明清两代太监养老送终的一处世外桃源,建有一座“褒忠护国寺”。当时,北京人都叫它太监庙。1946年,国民党政府将这里改建为忠烈祠,纪念抗战中牺牲的国民党官兵,包括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38位将领都安葬于此。
1949年12月,新中国刚刚成立两个月,周恩来指示,在北京建一个革命公墓,给牺牲的战友和同志们一块安静的栖身之地。
1950年4月,北京市政府选址八宝山南麓,占地150亩。1970年,周恩来批示,北京市革命公墓改名为八宝山革命公墓。
1950年7月,公墓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建设分为三期,总共耗费的资金,按当时价格可购小米3231500斤。当时墓区规划分为4个墓区。大门里道路两侧为一、二区,祠庙东侧为三区,西侧为四区。每个墓区按“天、地、玄、黄……”排号。每个墓穴长4米,宽2米,墓前留有小路,墓后1米处栽小松树。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聚集的场所,除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外,聚集的人数和次数最多的地方,就要数八宝山了。尤其是在中央发布提倡丧事简办的12号文件之前,八宝山几乎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光顾的地方——凡高级领导人去世,几乎所有的领导人都要来八宝山参加追悼会和遗体告别,这几乎成为惯例。
因此,八宝山革命公墓又被称作“小中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