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现代复兴 >
文革老干部为何只在八宝山礼堂向周恩来说心里话--中国年鉴网(2)
“文革”时期,对林彪、“四人帮”一伙的倒行逆施,老干部们看在眼里恨在心头,憋在胸中的一股怒气不吐不快。
但在当时,老干部们连见面谈天的机会和权利都没有。到谁家去串门,呆了多长时间,谈了些什么,都会受到监视,而且立马就会被扣上搞“黑串联”、组织“军事俱乐部”的帽子。因此,为了避免给战友增添麻烦,也不给坏人抓住把柄,多数老干部索性闭门不出。
但是,他们最后还是找到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机会——在八宝山礼堂参加战友追悼会的时候。可能觉得八宝山这个地方有些晦气,林彪、“四人帮”从不派人在这里监视。
因此,每当接到参加追悼会的通知后,老干部们总是悲喜交加。悲的是又一位老战友离开了人世,喜的是又能见到许多久未见面的老战友了。每次他们都提前来到礼堂。老战友们一见面,久久地握住手,千言万语总也说不完。有时追悼会散了很长时间,他们还在礼堂门外交谈着,不肯上车离去。
“文革”十年,唯有在八宝山礼堂这一相对还算平静的港湾,老干部们才能对周总理说说心里话,发几句牢骚,化解一些心中的怨气。
每当周恩来的身影出现在休息室,老干部们总是激动地齐刷刷站起身,向他问好。周恩来总是笑笑,挥手让大家坐下,问问大家的近况。只要有老干部简单地诉说一下自己目前的困境,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位老干部的工作或生活条件就会得到一定的改善。所以老干部们都盼着周恩来来,有了他的支持,他们回去同林彪、“四人帮”一伙斗争时,就能够腰板硬一些,胆气壮一些。
周恩来提议墓地大小要弄个规矩,却强烈反感“论资排辈”;能在八宝山“上墙”,也是一种荣耀
八宝山革命公墓是高层人物的安葬之所,也是一块不同寻常之地。按“盖棺定论”的说法,死后能否进入八宝山是一种无形的标志,因此八宝山也成了高层人物是非功过的无言见证。
1951年春天的一天上午,周恩来步入空旷的公墓。他在修建中的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的墓地前伫立良久,语调平和但语气坚决地说:“墓地太大了!史沫特莱虽然是我们的外国朋友,但墓地也不能超过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嘛!”
回来后,周恩来觉得八宝山安葬用地是一个经常会遇到的难题。在他的过问下,1951年12月,北京市民政局颁布了《革命公墓暂行规则》。根据这个规则,庙前是县团级干部墓区,庙后东侧是地委级干部墓区,西侧是省委级干部墓区,再向上是中央领导干部的墓区。
根据逝者在党和政府中担任的职务高低,参加革命的时间长短、贡献大小,墓穴的规格、安葬的地点都是有所区别的。即使夫妻、父子,不够级别也不能同穴埋葬,同室安放骨灰。
5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火葬,革命公墓将原护国寺第一、二进大殿及配殿改建成骨灰堂。骨灰安放也有严格的规定。骨灰室分为11个室,中央领导、部队兵团级以上领导、地方部级以上领导的骨灰可以安放在一室。但一室又分为正面和侧面。正面安放的是中央领导同志的骨灰,侧面则安放其他领导同志的骨灰。一些低级别干部只能将骨灰盒砌入墙内,这一度在干部中被戏称为“上墙”。
“文革”时期,这种身后论资排辈的现象愈演愈烈,周恩来晚年曾强烈指责“八宝山上不要搞论资排辈”。周恩来身后不留骨灰,才使这种现象稍有缓和。
“文革”结束后,许多曾遭受不白之冤的共产党员需要重新得到政治地位、名誉的认可,八宝山再度成为一些干部追逐政治资历的目标。邓小平为此曾不止一次地提到,“很多人想挤进八宝山,高高在上,却无形中与群众拉开了差距”。
1992年,中央作出决定:革命公墓骨灰堂寄存骨灰的范围调整为司局(师)级以上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