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课本不曾告诉你的历史--国家史册(4)
■ “第五纵队”
尽管“汉奸[HanJian]”一词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在中国开始被广泛使用,但这一概念的首次出现则要追溯到更早之前。由于“夷夏之防”被过度关注,嘉庆皇帝就曾称那些为暹罗(泰国的古城)充当贡使的中国商人为“汉奸[HanJian]”。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由于大量串通英商走私鸦片的中国贩子的存在,“汉奸[HanJian]”一词被使用得更加普遍。
1839年12月,受命到广东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禁止了与英国的通商,那些违反禁令继续与英国人做生意的商人统统成为“汉奸[HanJian]”。1840年春天,在给道光[DaoGuang]皇帝的奏折里,林则徐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态度,即最坏的敌人不是英国人,而是那数不清的与英国人往来的商人、水手和为英国人劳动的“苦力”。
随着局势的越发紧张,这种“汉奸[HanJian]”行为也就越发让林则徐不能容忍。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中国“汉奸[HanJian]”正式成为了英军[YingJun]得力的“第五纵队”。当中国向导带着英军[YingJun]通过素称难行的珠江水道时,林则徐的愤怒达到了极点,认为正是“汉奸[HanJian]”破坏了他辛苦营设的水上防线。
在虎门的沙角、大角炮台,英军[YingJun]在正面进攻的同时,“又拨夷兵汉奸[HanJian]数百名,由大角山后缘山而上,从墙缺处打进攻台……其攻沙角炮台也,逆先拨黑夷千余名,汉奸[HanJian]百余名,由穿鼻湾登岸,逆兵船则攻炮台前面,黑夷从山后攻炮台后面,我兵两面受敌。”(《鸦片战争文献汇编(三)》。林则徐在家信中也提及此次战役中的“汉奸[HanJian]”之害,他们[TaMen]“或冒官兵号衣,或穿夷服,用梯牵引而上。”既为英军[YingJun]带路,又帮助英军[YingJun]作战。
1841年5月份,英军[YingJun]兵临广州城下,趁夜在“汉奸[HanJian]”的指引下夺取炮台,攻下城门。5月27日,广州守将奕山被迫求和,与英军[YingJun]缔结了《广州和约》。满清亲贵们把清军战败的责任不断地归咎于“汉奸[HanJian]”。在他们[TaMen]的眼里,“汉奸[HanJian]”无所不在。奕经形容两广一带“到处汉奸[HanJian]充斥,商民十有七八,皆为奸匪”;为了消除这种恐惧,琦善甚至提出了“防民甚于防寇”的观点。
不仅仅是在广东,在其他地方,凡是英军[YingJun]所到之处,都有“汉奸[HanJian]”接应。在宁波,被清军拿获的名为虞得倡的宁波汉奸[HanJian]供称:“夷人用汉奸[HanJian]各处打听信息,日日有报,或数十起,或一二十起。”在定海,英军[YingJun]在“汉奸[HanJian]”引导下,从清军设防薄弱的后山登岸。1842年7月英军[YingJun]攻镇江,“遣汉奸[HanJian]驶驾杉板船,预伏岸侧,乘火轮船开炮头,舍命登岸。”
在一开始,道光[DaoGuang]皇帝还希望与英军[YingJun]展开一场“汉奸[HanJian]争夺战”。他在给奕经的上谕中说:“奸民之甘为夷用者,一则贪彼重利,一则畏我科条,今若予以自新,悬以重赏,必有自拔来归为我间谍者。”但随着战争的节节失利,道光[DaoGuang]的防范心理逐步占了上风,甚至开始担忧“汉奸[HanJian]”会混进清军内部。他谕令南方的各地大员,在地方上招募义勇时一定要防备“汉奸[HanJian]”。
随着战况的恶化,“汉奸[HanJian]”两字几乎让道光[DaoGuang]进入了焦虑状态,他怀疑就连京畿地区也遍地是汉奸[HanJian]了。在给督防天津海口的穆彰阿的谕旨中,他让守军一定要拿出严密的防范“汉奸[HanJian]”的方式,否则的话,英军[YingJun]“倘遣人改装易服,于辽阔无人之境,陆续上岸,暗伏各处,迨聚多人,然后绕至炮台后面,突出逞凶……倘该夷因海口严防,分遣汉奸[HanJian]匪党,扮作商民难民僧道乞丐及各色技艺人等形状,潜踪分起,溷迹入城,作为内应……”京城将危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