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董必武的三封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湖北红安县董必武故居

  上世纪80年代一年的深秋,正值经霜不凋的艳菊竞相怒放时节,为了撰写一本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GeMing]家丰功伟绩的散文集,我来到大别山麓的革命[GeMing]老区湖北红安县,走访了董必武同志故居,在陈列室里看到的董老的三封家书,几十年来一直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董老故居内一件件珍贵的遗物,一张张生动的老照片,像磁石般吸引着我。那破了罩子的瓷座台灯,这秃了尖的毛笔,这四角磨损后用布缝起的皮包。特别是这件褪了色的米黄布料制服,领子打着补丁,衬里已经破烂。这就是董老进京后的第一件制服。它跟着主人,在湛江,参加过植树劳动[LaoDong];在合肥,参观过沼气池模型;在大庆,攀登过高高的油塔;在旅大,跟孩子们一起集会联欢……
  玻璃橱窗下,映在眼前的是董老的一封封感人肺腑的家信。我一遍遍贪婪地读着、抄着,每句话、每个字,都像奔腾大海的波涛,撞冲着我的心扉:

  “……我在政府工作[GongZuo]地位很高,但我们[WoMen]都是供给制,除个人穿、吃、住宅不成问题外,不能额外开支。说明这点,使你们知道,我们[WoMen]共产党人所领导的革命[GeMing],和过去的改朝换代不同……”

  必武 九月十三日  

  “革命[GeMing]胜利以后不是别的,就是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特权打倒……良炎来信,想到武汉政界去工作[GongZuo],我却劝他好好在乡村办小学,把小学办得适合于当地农民的需要。过去当小学教师只是为了饭碗,现在当小学教师首先是为人民服务。我们[WoMen]社会上有一种陈腐的甚至很坏的旧观念,就是鄙视劳动[LaoDong]。革命[GeMing]了,必须纠正过来。我们[WoMen]应该以劳动[LaoDong]生活[ShengHuo]为光荣……”

  必武 七月十七日

  这两封信,都是董老写给自己的侄子董良埙的。它,既是普普通通通的家信,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教材。尽管已是几十年前的墨迹,然而今天读起它,依旧是那么[NaMe]亲切,那么[NaMe]深刻,那么[NaMe]富有教育意义。透过字里行间,立刻看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GeMing]家、敬爱的董老放眼未来的宏大理想和高瞻远瞩的广阔胸怀。
  我见到67岁的董良埙时,他满头银发和饱经风霜的脸上记录着他一生所走过的坎坷不平的路。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因家里生活[ShengHuo]所迫,不得不下田劳动[LaoDong],泥一把,汗一把,披星戴月,日夜辛劳,还混不饱肚子。当时,良埙家也在现在董老旧居那个院子。“黄麻起义”的队伍撤离红安以后,还乡团一场大火,把整个家族避雨挡风的三重住房和锅碗瓢勺等全部“家当”,统统烧光。无可奈何,刚刚十多岁的良埙,不得不越过倒水河,翻过大别山,逃荒到了河南省境内,开始了乞讨流浪的可怜生活[ShengHuo]。后来,在一家中药店里,当起了小学徒,端屎端尿,挨打受骂,仍旧过着那种牛马不如的苦难生活[ShengHuo]……多少[DuoShao]个夜晚,他遥望满天星斗,在不住地想着:这样的岁月呵,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多少[DuoShao]个严冬,他站在寒风刺骨的大地上,悄悄地自问:为穷人撑腰的红军啊,什么时候再回来


  1949年,一声春雷,响彻大别山麓。他日日想、夜夜盼的人民军队终于回来了!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家乡,解放了!更使董良埙欢欣鼓舞的是:断绝音讯几十年的伯伯董必武,仍然健在,而且在北京当了中央的“大官”!天大的喜讯,兴奋得几天几夜睡不着。黄连水里泡大的苦命娃,这回可算有了出头之日,再也不要当这田里滚、地里爬的“泥巴腿”了!写封信给伯伯,让他讲句话,一定要离开山窝窝,到北京城找个轻闲舒适的“美差”干干,也该享点福了……等啊,盼啊,这就是董必武同志给侄子的回信答复。完全出乎良埙意外,怎么[ZenMe]能叫人接受、理解得了呢怎么[ZenMe]能不使人感到伤心、失望呢
  几年后,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发展的热火朝天的日子里,董老第一次回到了阔别数十载的家乡。
  这是个春光明媚、百鸟欢歌的早晨,也是董良埙无比温暖、无比幸福和永生难忘的一个早晨,他见到了日夜想念的伯父,听到了伯父亲切深刻的教诲:
  不能忘记啊,这泥土里,这大地上,滴着先辈的汗水,浸着烈士的鲜血。多少[DuoShao]年,多少[DuoShao]代,多少[DuoShao]次起义,多少[DuoShao]次暴动,不就是要从地主、土豪手里,把它夺回今天,被霸占了多少[DuoShao]年的土地,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怀抱,穷苦人真正成了它的主人,你这种了几辈子田,和泥土打了几辈子交道的庄稼人,怎么[ZenMe]却又想离开它,抛弃它  


  董老的教诲,语重心长,感人肺腑,如同茫茫大地现出了灿烂的霞光,使董良埙从迷惑中醒悟起来,振奋起来,不住地扪心自问:是啊,我这种了几辈子田,和泥土打了几辈子交道的庄稼人的后代,怎么[ZenMe]能把先辈用汗水开辟、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泥土、大地丢开;怎么[ZenMe]能把劳动[LaoDong]人民的艰苦、勤俭的本色忘怀记下吧,牢牢记下:“以劳动[LaoDong]生活[ShengHuo]为光荣!”
  在旧居陈列室读到的另一封家书,是董老用毛笔写给外甥的亲笔回信。普普通通的牛皮纸信封写着:“湖北省红安县人民委员会文教局转建苏公社王述周同志收”,落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董缄”。和良埙不谋而合,当得知舅舅当了中央“大官”后,述周不由萌生了进京拜见的念头,实际上是想“沾点光”、“受点益”,离开乡间这个苦差事,调到县城换个“好工作[GongZuo]”。结果也同良埙一样,不但问题没解决,反而在回信中让舅舅上了一堂“政治课”,讲了一番“大道理”。

  “……过去有些人来北京看我,我都挡驾。有几个挡不住,自己来了,结果没有见着我,又自行回去了。你千万不要冒这种险,不事先和我约好,来京是见不到我的。你把那白花的路费拿来维持你家的一些生活[ShengHuo]不是更好吗?我想这个算盘你也会打得到的;你若是籍看我为名,另外有别的想法,那是错误的想法。去年我就告诉了你,教你不要想凭籍私人的力量去找较好的事,不要专为个人利益打算,革命[GeMing]是为广大人民谋福利的,人民大众的利益问题解决了,个人利益问题也在其中解决了。你现在还是在帮助干部学习,难道这个道理你还不懂吗?
  你信中说感谢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你的关怀和培养,决心要把工作[GongZuo]搞好,你就应当全心全意地努力工作[GongZuo],更具体的发挥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在现时担负的工作[GongZuo]岗位上做出成绩来,那才是说到哪里,做到哪里……”

  董必武 一月九日

  这三封不寻常的家信,这几番令人难忘的谈话,在我脑海中翻来覆去不住地映现,心胸豁然开朗,有如一股涓涓小溪,出峡谷,泻江河,汇大海,充满了希望,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力量,我终于明白了:敬爱的董老,1958年前后三度回乡视察,为什么总是穿着那件刚刚进京时做的、已经退了颜色打了补丁的旧制服为什么总是喜欢头戴斗笠、挽起裤脚,到乡间的田地里,从老农手中接过七寸步犁,挥舞牛鞭,一边劳动[LaoDong],一边和社员亲切交谈为什么总是在丰盛的宴席上,偏偏要一碟当年红军蹲山沟时,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送去的咸豇豆,而且吃起来是那么[NaMe]痛快,那么[NaMe]香甜……这不就是他老人家信中所写的“我们[WoMen]应该以劳动[LaoDong]生活[ShengHuo]为光荣”的体现;这不正是他老人家一贯倡导的“泥土精神”的结晶!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