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父亲邓子恢和他的农民情缘--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邓子恢(1896—1972)又名绍箕,福建龙岩人。1913年考入龙岩中学。1917年2月,东渡日本,在东亚补习学校学习。1918年4月回国。1923年9月,创办《岩声》报,传播马克思主义。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与领导闽西起义,任中共闽西特委宣传部长、闽西暴动委员会副总指挥。1929年,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1930年,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1931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央工农民[NongMin]主政府财政部部长。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委员、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1939年5月,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1940年8月,任津浦路东人民抗日联防办事处主任。1941年1月,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同年,任中央军委华中军分会委员、新四军第四师政治委员、中共淮北区党委书记。1945年,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1946年春,任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同年底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副书记兼华东军区副政治委员。1948年6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三书记。1949年3月,当选为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主席。同年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三书记兼华中军区政治委员。1950年2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中南财经委员会主任。1953年1月,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农业。20世纪60年代曾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在世人眼中,邓子恢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作为卓越的农民[NongMin]运动和农村工作专家,他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倾注了毕生精力;而在女儿眼中,邓子恢却是一位身着农民[NongMin]服装、过着俭朴的农民[NongMin]生活、凡事必深入农民[NongMin]群体中调查、处处为农民[NongMin]着想的睿智而乐观的农民[NongMin]。
“那时候要是没有乡亲们支持,我们[WoMen]是坚持不下来的”
我上学时,父亲[FuQin]曾带我们[WoMen]全家去参观《收租院》的雕塑。他一边看一边对我们[WoMen]说:中国农民[NongMin]是最可怜、最穷的,也是最老实的。他们觉得给地主种田就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自己受了剥削和压迫。
父亲[FuQin]乳名绍箕,子恢是他的字。他1915年时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21岁那年考取公费留学,到日本东京留学一年多,因贫病交加而辍学回国。回国后学习、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3年,父亲[FuQin]与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龙岩共同创办《岩声》报,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社会主义观念。父亲[FuQin]说,记得当时为了创办报纸而四处奔走,带上点干粮走山路,沿途碰到有农民[NongMin]赶有多余的驴子一定会热情地让他顺路搭个脚。彻底改变农民[NongMin]生存状况的理想,在父亲[FuQin]心中日益成熟。
经过几年的历练,父亲[FuQin]于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次年开始参加组织领导暴动,开展土地革命。当时还没有现成的土地革命经验,父亲[FuQin]遵循的是“满足贫苦农民[NongMin]的经济要求,以达到争取群众大多数”这一原则。在实行土地改革的过程中,父亲[FuQin]和战友们提出“合理负担”的口号,着手发动群众特别是农民[NongMin]兄弟起来保卫胜利果实。他曾经回忆说:经常在街上召开演讲大会,听众很多,有时达四五百人,做宣传鼓励工作。平日在茶铺里找农民[NongMin]兄弟进行个别谈话,启发他们的觉悟,并开始筹备建立农民[NongMin]协会。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农民[NongMin]得到实际利益,革命积极性日趋高涨,我党在农民[NongMin]心目中的地位日益巩固。
1935年2月到1938年3月,父亲[FuQin]在闽西坚持游击战争。由于敌人的封锁,父母和同志们迂回在崇山峻岭之间,不仅缺医少药,武器弹药严重不足,还要时刻警惕敌人的“搜剿”,环境非常艰苦。父亲[FuQin]带着母亲[MuQin]和战士们没有在有瓦的房子里睡过一次觉,宿营时大家就砍下竹子搭个竹寮。如果半夜遇到暴雨来袭,他们夫妇只能合打一把伞坐到天明。山上不能烧火,主食只能吃生米,夏天上树摘杨梅,冬天挖冬笋当菜吃,很多同志都牺牲了。
那时乡亲们拼着性命给父亲[FuQin]他们通风报信、送粮送药。国民党为了防止老百姓帮助游击队,规定“计口购粮”,即按人口购粮。乡亲们就从自己口中一点点把米省下来,送给山上的游击队,因为他们知道游击队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据父亲[FuQin]回忆说,由于怕敌人发现,山上不能生火做饭,乡亲们就把米煮熟了送上来,过年时还会多送一些。倘若敌人看得紧,乡亲们就想办法把米饭藏在竹子中间甚至粪筒的夹层里送来。父亲[FuQin]给我们[WoMen]讲这段往事时,曾神色凝重地说:“乡亲们把米送给我们[WoMen]吃,自己却吃地瓜、地瓜叶。那时候要是没有乡亲们支持,我们[WoMen]是坚持不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