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觉醒之光亮东方--国家史册
蔡和森故居。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梁向锋 摄
5月,青翠的岳麓山下,悠悠的湘江从长沙河西的新民[XinMin]路旁流过。熙熙攘攘的闹市喧嚣中,似乎谁也不曾注意一个安静的院子——新民[XinMin]学会[XueHui]旧址。
这个曾经被称作刘家台子的地方,流逝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岁月,但永远留下了一段塑造并改变中国[ZhongGuo]命运的光辉;风干了沧桑时世的艰难,最终给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答案。
时光倒流90多年前,毛泽东[MaoZeDong]、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郭亮、向警予……这些后来选择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的共产党人,也许刚刚在为“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后,正从这个小院子里走出来,向着劳工大众的小巷走去;萧子升、罗章龙、陶斯咏、易礼容、周世钊……这些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也许在“主义”选择的忐忑中,很快忘了心里的纠结,正意气风发去探索着他们心目中的社会与人生的真谛。
徬徨中国[ZhongGuo]于黑暗中不知何处去时,新民[XinMin]学会[XueHui]发出的觉醒之光,亮起湘江之畔,照见东方。
一
1918年4月14日,星期天,天朗气清。一大早,蔡和森去湘江边摸了一大篓子的鱼虾回来。他的母亲葛健豪则很早就在厨房里忙活了。这个贫寒的家庭在租借的这个屋子里,这天要摆开“宴席”。
这一天,毛泽东[MaoZeDong]、萧子升等13位年轻人走进蔡和森家里,成立了新民[XinMin]学会[XueHui]。
新民[XinMin]学会[XueHui]取义于《礼记》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XinMin],在止于至善。”
经过争辩,确立“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则作为学会[XueHui]会员的纪律。
这是怎么样一群人?蔡和森喜欢兼爱的墨子,毛泽东[MaoZeDong]爱谈进取的孔子;萧子升才华横溢,罗章龙特立独行;何叔衡年过四旬,而二十出头的萧三似乎还是个娃娃……
在当时各种社团林立之中,特别是当陈独秀、李大钊等扛着大旗,引领新思潮时,新民[XinMin]学会[XueHui]的光芒是微弱的。
这些聚合的同志,毫不看轻自己。罗章龙会后即吟诗:“济济新民[XinMin]会,风云一代英。”
二
学会[XueHui]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要在中国[ZhongGuo]军阀混战的黑暗氛围中,寻找救国的真理,西方是一面旗帜,而刚刚赤化的苏俄更引起他们无限的向往。
他们是大胆的实践者。“兼爱”的蔡和森,6月就迫不及待地奔赴北京,打探赴法勤工俭学的事宜。8月中旬,毛泽东[MaoZeDong]等25人就从长沙出发来到北京,安排赴法预备的事项。
“隆然高炕,大被同眠”。萧子升、毛泽东[MaoZeDong]、罗章龙等8人共居一室,度过了北京那个漫漫寒冬。8个人,只有2件大衣,只能是谁出门谁穿,其他人则躲进北大图书馆里避寒看书。
1919年3月至1920年底,新民[XinMin]学会[XueHui]部分会员在北京“预备”后,分批去法国。蔡和森的母亲葛健豪以54岁之高龄协助赴法助学,徐特立则在43岁,以“一天学一字,一年可学365字”的坚韧,去遥远的异地追寻。新民[XinMin]学会[XueHui]会员中,还有的去了东南亚、日本工作。毛泽东[MaoZeDong]曾对此评论说:我们的同志,应该散于世界各地去考察。各方面的“阵”都要打开,各方面都应该去打先锋的人。
作为一个最有力的组织者,毛泽东[MaoZeDong]曾三次去上海,为赴法的新民[XinMin]学会[XueHui]会员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