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民国时掀起的闯关东移民高潮--国家史册(2)
[延伸阅读]
闯到东北[DongBei]去谋生
中国近代史上,有2000万人闯过山海关,到关外[GuanWai]谋生。这种考验生死的闯关[ChuangGuan]东,到了民国期间,就成了经营事业的跑关东[GuanDong]。
不闯,过不了山海关;闯关[ChuangGuan],也许有生路,也许是死路一条。
但是2000多万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贫民,还是选择了这条闯关[ChuangGuan]之路。
到关东[GuanDong]去,不“闯”不行
到关东[GuanDong]去谋一条生路,一定要闯!不闯就过不了那道封禁线。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大的向关东[GuanDong]移民[YiMin],是因为顺治颁布过“辽东开垦令”,当时还是1644年左右,满八旗入了关,关外[GuanWai]广袤的土地还需要人来打理。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刘大可解释:“清朝历代都有关内向关外[GuanWai]移民[YiMin]的事儿,康熙初年曾下召封禁,不许汉人再出关谋生,但是效果不佳。”东三省农林牧副各业都有特产,采老山参、开矿淘金、狩猎伐木都是利益丰厚的营生。而山参、金矿这些经济来源全都掌握在清廷手中,清朝专设参务部门,价格持续走高的人参只能由朝廷专控。像人参、金矿这些经济行业不再允许汉人涉足。
而逃洪荒避战乱的晋冀鲁豫贫民,凭着毅力和机敏,听信着传说中的诱惑,还是一心想去关外[GuanWai]找寻生活出路。所以就形成了历史上五次大的“闯”关东[GuanDong]。闯不仅有了闯荡的恣肆,更有一层夺路而出的悲壮。形成这股主流的,正是上述四省的逃荒贫民。
闯关[ChuangGuan]东,沈阳是第一站
在逃往关外[GuanWai]谋生的晋冀鲁豫四省难民中,山东与河北人居多,在这两个省中山东人又居多。刘大可介绍说,由于历史的渊源,辽东的设置属山东管辖,有了这一地缘再加上汉政权基本以长城为界,辽东督都府这样的军事机构也属山东管辖。因而山东民众在离家寻求生路时,首先想到的是辽东。
从海路和陆路进入关外[GuanWai]的内地人,到了盛京(今沈阳),算是找到一块可以歇脚的地方。民俗学家、沈阳文史馆研究员齐守成称:“说到闯关[ChuangGuan]东,沈阳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电视剧《闯关[ChuangGuan]东》中少了沈阳,比较遗憾。”
沈阳中街是皇太极时期就存在的一条街,17世纪中期,第一批闯关[ChuangGuan]东的关内人,就带着中原文化在这里形成了一条商业街。齐守成介绍,在当时的盛京这个以游牧民族生活特点为主的城市中,从中街开始,慢慢地融入一些中原文化和从齐鲁大地带来的儒家文化。当时沈阳中街的天字号、吉字号等6大字号,全是关内带来的。
中药老号天益堂的先祖在外关得到一根老山参,成就了自他开始的这个家族在东北[DongBei]的全部事业。他卖了参,置了产业,把全家接到盛京中街,开出了这里的第一家中药铺,随着家业的增长,前店后厂地稳步发展起来。这种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普遍存在于这条街上的所有店家,服饰业中的丝房、餐饮业中的老边饺子、马家烧麦,这些从挑挑子开始的绝活,都在中街扎根发达起来。没有闯关[ChuangGuan]东的人群,就没有这条繁华了数百年的商业街。
流民与流人,构建起关东[GuanDong]最早的文化与经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