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那一次煮酒--中国年鉴网
张謇
作为实业家和实干家,张謇希望社会改良代价最小,政体平稳更替;而对于袁世凯来说,无论立宪、共和还是称帝,都更像是一个工具,强人总相信自己能拨转危局。结果是,两人都告失败
学生很会挑话题,以“治理淮河”这一公益事业开头;心系治淮20年的老师,果然“心目一开”。
这次煮酒很愉快,从傍晚直到子夜。淮河问题自然只是药引子,28年前断然绝交的师生二人再度言欢,主题事关国体。
临别学生捻须送客,一语点透题眼:“有朝一日世凯出山,我一切当遵从民意而行。”
山雨欲来的6月7日,一夜师生对酌,敲定了日后把大清拉下马的政治同盟。
学生是开缺回籍养病近三年的袁世凯,摆出“孤舟蓑笠翁”的身姿,却让人读出姜太公钓鱼的味道。来他的洹上庄园拜访的各色人等,光有名有姓的就有一百二三十人。
老师是张謇,为请立宪由沪粤津汉四商会公推入京,对清政府“进最后之忠告”。途经河南彰德府,特地造访袁世凯。
张謇很清楚,自己这位昔日学生是一座蠢蠢欲动的政治火山,正等待合适的“爆点”。
老袁也明了,老师背后是立宪派、各省谘议局和企图心强烈的江浙绅商,代表地方实力派,代表民意。
政治领袖和社会领袖达成默契,搞一次亘古未见的顶层设计。洹上夜饮之后,两人密电往来频频,“甲日满退,乙日拥公”张謇向老袁如此直白约定。
一个莽武夫、老政客,一个状元公、实业家,相识三十载,绝交、试探、结盟,终于迎来蜜月期。立宪,共和—— 他们能为摇摇欲坠的国家寻一条坦途吗?
一封绝交信,讥刺“司马昭”
晚清有一纸著名的分手信,写信人是张謇,收信人是袁世凯。
1881年,22岁的袁世凯搏功名无望,有心“效命疆场,安内攘外”,投奔养父袁保庆的好友、淮军首领吴长庆。吴长庆指定学养深厚的幕僚张謇为其授业。
张謇的科举之路其实也算不上顺遂。有人计算,他曾进出科场20多次,直接耗费在考场上的时间合计就有120天。及至42岁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做了半天就辞职。“读书三十年,为官半日,可笑人也”。他这样自嘲。
给袁世凯做先生时,张謇29岁。袁世凯下笔“文字芜秽,不能成篇”,让他无法修改,刚教训几句,学生却发飙:“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功万里外,岂甘愿死守圣教周礼之下。”
一番慷慨陈词,老师大受感动,嘉许其治军之才,向吴长庆保荐,先任营务处帮办,后当先锋营管带。
带兵之于袁世凯,“比起做文章来,到底容易多了”。后来张之洞和袁世凯闲谈,问起练兵诀窍,袁一语以蔽之—— “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和钱,不从就吃刀。”
1882年朝鲜壬午军乱,袁世凯随吴长庆部队东渡平乱,身先士卒,军纪严明。两年后,李鸿章调走吴长庆,却留袁世凯驻扎藩属国朝鲜。分了吴一半兵力,又有军功章在手,袁世凯迅速向政治大鳄李鸿章靠拢,“露才扬己”,毫不避忌。
旧主难堪,恩师气绝,张謇写来绝交信,从此割席。
下笔千言,处处带刺,张謇在信中斥袁世凯不忠不义,不称“慰亭”而叫“司马”,既指其官位,更讥其“司马昭之心”。
与张謇本人有关的是历数袁对张的称谓,从“张老夫子”、“季直(张謇字)师”到“季直先生”、“季直兄”。他诘问,“謇今昔犹是一人耳”,而称呼却“愈变愈奇,不解其故”。
张謇心中对袁世凯早有判断:“刚而无学,专而嗜名”。师徒二人从此不通音信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