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一大会址曾是我家--中国年鉴
从出口处踱出一大会址纪念馆,如果仰头看看,也许能看到在黄陂南路374弄这座石库门上还有一块横匾:树德里。每当仰头看到这块横匾,我就油然而生一种回家的感觉。就是在这里,我度过了童年时光,而我父亲当年也是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如今,我又作为一名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继续陪伴着它。父子两代同为一大会址纪念馆服务,这让我感到无比荣幸。
我父亲1926年出生于上海,十五六岁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复员,进入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负责安全保卫工作。1959年调入一大会址,仍然负责安保工作。当时我刚满两岁。从此我家即与一大会址纪念馆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工作需要,父亲进入一大会址工作后,我们全家也搬了进来,就住在树德里的二楼。当时一大会址刚刚复原,只对内部开放,来的大部分是中央或者上级领导,也不乏外宾。兴业路上总是停着小轿车,载来客人进入一大会址。这种情景在当时的上海并不多见,遂在人们心中陡添几分神秘色彩,邻居们纷纷猜测这个单位是什么来头?就因为这份神秘,邻居们很少到我家来串门,只有我常常跑到别人家去玩耍。单位里的工作人员都相处得非常融洽,过年过节都会带小孩子一起到馆里玩,吃吃糖果,做做游戏,就像一家人一样,这份亲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印象深的还有诸多到一大会址参观的外宾。外宾来的时间并不固定,有的会在晚上来。父亲他们就会打开树德里二楼的探照灯,将整条弄堂照亮;馆里会用中华牌香烟和茶水招待他们。茶水间就是今天一大会址的门卫室,我常常从二楼的窗户往外望,能够看见工人们在里面烧水、沏茶。来参观的外宾都喜欢同工作人员座谈,于是,一大会址在1960年还专门设立了外宾接待组。
随着参观人数的不断增加,一大会址进行了修建,我们家也搬了出来。1968年,一大会址正式定名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1979年,父亲病退,我顶替他进入了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每年都有不少的外国游客和记者到这里参观、采访,尤其是“七一”前后参观者更多。怀着一颗对党负责的责任心,我在接待工作上谨慎细致。不知不觉,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2年。
有意思的是,我的儿子也为一大会址纪念馆做了点小贡献:他作为志愿者编写了一个预约参观及人数统计的软件,目前已成为纪念馆必不可少的工具。从幼年至今天,亲眼看着一大会址纪念馆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与日俱增,我深切地感到一大会址纪念馆不仅仅是中国人心中的“红色之源”,也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一个 “绿色通道”,成为展现中国日益发展强盛的一个窗口。我热爱一大会址纪念馆,真诚地祝愿我们的党永葆生机,带给更多的人幸福生活。
(记者 毛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