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鹅城”的昨天与今天--国家年鉴
1955年6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黄长水、雷洁琼参观粤西区侨乡台山华侨学习班
“公务员出国在侨乡比较特殊,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归侨回来当科局级干部和副县长的,同样,也有不少科局级干部甚至四套班子中的领导干部移民海外”,台山市委原常委、市委办公室原主任黄仁夫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看过《让子弹飞》的读者一定记得,麻匪张麻子在鹅城的街道上撒满元宝、枪支,并带领全城的百姓打败城中恶霸黄四郎。马车飞驰其间的两排骑楼群,宏伟壮观,充满异国风情。
这个骑楼群就是“第一侨乡”台山市境内的梅家大院。
台山市,与同属江门市的恩平、开平、新会、鹤山并称“五邑”。“五邑”之中,台山更有“两个台山”之称:本市常住人口100万,而旅居海外的台山籍人士达130万之多。
偏居珠三角一隅的台山,何来如此规模庞大的西式建筑?电影中黄四郎的一句话便是解释:“我们鹅城有两大家族,都是把人卖到America,修铁路,挣的都是dollars”。
“金山客”
修铁路,挣美金,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台山人的辛酸移民史。
据《台山历史文化集》记载,台山先人出洋,或以“猪仔华工”,或以“赊单华工”的方式进行。前者主要运往南洋和拉丁美洲地区,后者主要前往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早期台山海外移民尤其以美国为多,主要为金矿开发和太平洋铁路建设卖命。
到19世纪50年代,从广州、汕头、澳门、香港出口的华工,每年合计约5万人左右。这些人当中,相当多的是台山人。
他们中很多在远渡重洋途中病死,尸体被抛入大海。渡过大洋的,在险恶的河谷中淘金,在崇山峻岭中铺设铁轨,在热瘴之地垦荒种植,忍受着奴隶般的生活。
在工地幸存下来的“华工”慢慢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他们将这些财富寄回家乡,并陆续回国完成三件大事:“买地、建房、娶老婆”。这些从旧金山等地归来的劳工被称为“金山客”。
“金山客”们归国之后,洋楼建设热潮随之开始。他们请侨居国的建筑工程师绘好图纸,并从香港或海外购进钢筋、水泥。洋楼一般建了两层以上,装饰有希腊式圆柱,巴洛克式的山花,罗马式的拱门,西班牙式的阳台
精美绝伦、具有各国风情元素的洋楼和圩镇散布于台山各地,商贸往来,行人络绎不绝,尽显圩镇繁华。梅家大院所在的汀江圩就是其中的一个。
到1930年,台山的侨汇达3000万美元左右,几乎占全国侨汇(9500万美元)的1/3,1937年更是达到1.8亿美元。
台山人对“金山”趋之若鹜,嫁给“金山客”也一时成为一种热衷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