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80年代上海建首栋“鸳鸯楼”:解决大龄青年结婚过渡用房--国家史册
1982年,上海建成了全国第一栋鸳鸯楼。所谓“鸳鸯楼”就是蜗居年代大龄青年的结婚过渡用房。它让只能逛马路谈恋爱的恋人们终于有一天可以结束爱情的长跑,它让外滩情人墙边看黄浦江潮涨潮落的情侣们看到了有房结婚的希望。
黄浦区集管局鸳鸯楼
上世纪80年代初,住房形势严峻的上海,迎来了知青返沪的高峰。据统计,当时上海的人均住房面积仅为4.3平方米。为了解决“住房难、结婚难”的问题,1982年,上海建成了全国第一栋鸳鸯楼。所谓“鸳鸯楼”就是蜗居年代大龄青年的结婚过渡用房。它让只能逛马路谈恋爱的恋人们终于有一天可以结束爱情的长跑,它让外滩情人墙边看黄浦江潮涨潮落的情侣们看到了有房结婚的希望。
相恋容易结婚难位于上海普陀区志丹路上的新俪公寓看上去很普通,也蛮老式的,不过在当年,这栋楼的名气却是很大的,它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所建造的第一幢鸳鸯楼。1983年2月9日,一批无房的大龄青年入住进这第一幢鸳鸯楼,陈家俊夫妇就是第一批入住的上海市民之一。虽然30年过去了,当年的小鸳鸯也已成了老鸳鸯,但是当年入住鸳鸯楼的种种往事,却依然刻骨铭心。
陈家俊和沈月英原先是住在同一个弄堂里的邻居,后来在里弄一个大姐的牵线搭桥下,他们从邻居变成了恋人。陈家俊家里有两间房,一间父母住,一间他与两个弟弟住,如果他要在家里结婚的话,两个弟弟就无处可住了。因此,他们俩的恋爱一直从上世纪70年代谈到了80年代,无法结婚。
当年要结婚成夫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房子是一大难解之题。尤其像陈家俊那样有三兄弟的家庭,更是难上加难。而陈家俊的二弟早在哥哥结婚前两年就领了结婚证了,也是因为没有房子一直等在那里。而他的一个同事,则把家里16平方米的房间用窗帘隔成4个空间,住了4对夫妻。
当时的上海,三代同室、四代同堂的情况比比皆是。结婚无房,成了陈家俊和许多热恋青年最头疼的事情。
而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结婚率就像放在热水里的温度计一样飙升。有一个数据统计,仅1981年,上海的结婚率就高达4.8%,也就是全市差不多每20个人中间就有一对青年男女结婚。但很多人只是婚姻的“本本族”,他们领了结婚证,不知什么时候可以结婚,因为新房还不知道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