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揭秘女特工回家路 曾是轰动台湾间谍案要角(图)--国家史册

  

揭秘女特工回家路 曾是轰动台湾间谍案要角(图)--国家史册

朱枫烈士就义的照片。

  烈士之女朱晓枫跨海“寻亲”缘起一张老照片,其间几多波折,亏两岸热心人士多方接力,终获成功

  这是一次跨越60年的寻找:南京的女儿寻找母亲、江苏的作家寻找英雄、台湾的记者寻找历史。而终究,2010年12月9日,他们共同寻找的1950年“轰动台湾间谍案四要角”之一的朱枫,跨过了那湾浅浅的海水——“回家”了。

  海这边的委托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谍战风云

  2010年12月9日,北京天空晴朗,天气出奇的好。

  当日中午12时40分,从台北起飞的长荣航空公司BR716航班正点抵达北京。台湾中国生命集团董事长刘添财先生神色凝重走进机场的贵宾厅,胸前捧着一个白色圆桶状旅行袋,背带在身后交叉,他小心呵护的是袋内朱枫烈士的骨灰坛,“我们来把老奶奶安置好。”刘添财说。

  在场的朱枫后人和几位民政官员、学者朋友,大家都站起来,悄无声息。朱枫的外孙女徐云初眼圈红了,用几乎耳语似的声音说“外婆,回家了”。这一趟回家之路,朱枫“走了”60年。

  因为年岁已高,朱晓枫没去北京,接受母亲骨灰坛全权由在北京工作的女儿、女婿办理,但当天老人的心都在北京,她和母亲已经整整分别64年。朱晓枫最不能忘怀的是母亲就义时的场景:朱枫被几名军警押着奔赴刑场,双手反扣,脖颈、肩头都有绳索绑捆,但一身旗袍的朱枫挺着头,目光坚定,脸上毫无畏惧之色……

  这个场景被照片定格。2000年12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丛书第十六辑上发表署名秦风的文章《战争后的战争》,在叙述“吴石、朱枫案”的经过时,配发了朱枫临刑前那张历史照片。在写给《老照片》的回应中,朱晓枫表示:“这是我50年后第一次看到当时的情景,一时间感慨万分,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我的心情。”

  秦风所谓的“吴石、朱枫案”即1950年轰动台湾的“间谍案”。1950年6月10日16点30分,中共华东局特派员朱枫在台北马场町被处死刑,身中6枪而亡。和她一起被害的还有国民党3位将领,其中有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此事,当时被港台媒体冠以“吴石、朱谌之(朱枫别名)间谍案”和“轰动台湾间谍案四要角”等名称,朱枫是四人中唯一的女性。

  吴石是北伐先驱,保定军校高材生;他是白崇禧同窗,蒋介石校友;他是参谋奇才,曾任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官拜陆军中将;他是中共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最高级别情报官,1949年8月,吴石被蒋介石任命为“国防部参谋次长”。他抵台后便展开了情报搜集工作。为尽快取回情报,华东局领导决定派长期在香港活动并有子女在台的女情报员朱谌之(化名朱枫)潜入台湾。后因叛徒出卖两人被捕,英勇就义。

  一个80岁老人的寻人委托

  “母亲牺牲的消息对我来说并不意外”,从9岁就被母亲送到全国最著名的儿童抗日团体之一台湾少年团的朱晓枫,深知母亲工作的危险性,因此当1950年春节过后,原本告知要回家的母亲迟迟未归时,朱晓枫就预感到母亲出事了。

  朱晓枫今年已80高龄,记者赴其家采访时,这位端坐在客厅的老人如同母亲一样,虽然年岁已高但气质甚佳。她还记得和母亲生前的最后一次见面。那是1946年,当年2月台少团解散,朱晓枫回到上海家中跟母亲团聚了三个月,这成了她一生中最幸福的3个月。那时,朱枫在中共所办的一家纱布公司主管财务,每天中午,朱晓枫都去这家公司与母亲一起吃饭。

  3个月后,朱枫把刚刚团聚的女儿又送往苏北解放区,在上海吴淞口一个渡船码头,朱枫对女儿多有嘱托,“还给了我一块金锁片,因为国民党发行的钞票在解放区不能用”,那时朱晓枫还叫朱倬,为防止路上国民党盘查,朱枫将女儿的名字改成朱明珍。其后,朱晓枫来到淮阴解放区,后成为一名军医大学生。

  1951年,毕业分配到南京军区卫生部的她接到母亲遇难台北的确切消息,自此改名朱晓枫,作为对母亲的纪念。“我年岁已大了,让母亲‘回家’是我最后的心愿”。自从看到那张母亲就义前的照片后,朱晓枫朝思暮想盼着能将母亲“接回家”。

  获知朱晓枫的心愿后,因撰写《朱枫传》与朱晓枫相熟的江苏作家冯亦同找到了山东《老照片》的主编,得知笔名“秦风”的台湾作家、新闻和文史工作者徐宗懋将来大陆。时值2003年新春,朱晓枫夫妇在冯亦同的陪同下专程从南京赶到上海,拜会已结束大陆之行即将返台的徐宗懋先生。

  “徐先生是位热心人,他了解到古稀之年的朱晓枫女士一直在为寻找母亲遗骸作多方努力仍未有进展,很爽快地表示愿意帮忙。”冯亦同介绍说。

  朱晓枫给徐宗懋留下了委托书,自此徐宗懋在海峡对岸开始了艰辛曲折的寻找。

  烈士之女朱晓枫跨海“寻亲”缘起一张老照片,其间几多波折,亏两岸热心人士多方接力,终获成功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