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如何让文水鈲子绝技不绝--国家史册
千变万化的文水鈲子表演
北方的锣鼓艺术大多起源于祈雨等祭祀风俗,地处晋中盆地的山西文水县“接姑姑”社火活动是当地传统的祈雨民俗活动,文水鈲子是其中的一种打击乐艺术形式。
据《汾州府志》载:“……麻衣仙姑,不愿婚嫁,披麻衣入洞中,因此名其洞。旱祷辄应。”寥寥数语,道出了仙姑是一位能普降甘霖、救民疾苦的神圣。据清末《文水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十四年四至八月,文水境内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庄稼干枯,土地荒芜。为了摆脱这种状况,久旱盼雨的文水人在全县十八个村组织了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还产生了很多风格独特的艺术形式,如文水鈲子、桥头大鼓、马西铙等等,都是专为“接姑姑”而创。其中文水鈲子最具代表性。
“文水鈲子”又名“岳村鈲子”,源于文水县岳村,因其独特的乐器铜制小钹而得名。这种小钹,钹碗大,钹沿小,造型别致,音色清亮。演奏时,表演者满扣钹碗,控制余音不使扩散,令其发出悦耳动听的“呱呱”之声,故当地人又称其“鈲子”。几百年来,每逢大旱,岳村人便敲锣打鼓,前往迎祀麻衣仙姑,举行盛大的祈神求雨活动。文水鈲子融音乐、舞蹈、杂技为一体,至今仍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2006年5月,文水鈲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水鈲子是一种多段体套曲结构的民间打击乐,全套锣鼓可分为三段,包括七个鼓点,形成结构严谨、完整统一的民间艺术珍品。鈲子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小钹、大铙、大钹、大鼓(雷公鼓)四种。小钹是鈲子的主奏乐器,双手紧握捂击,发出迅急的“呱呱呱”声,好似倾盆大雨的雨点,淅淅沥沥坠入黄土之中。经后世不断挖掘整理,有《雷鸣电闪》、《乌云翻滚》、《普降甘霖》、《喜庆丰收》四部乐章,富有丰富的艺术内涵。
演奏技法除擦击、错击、挽抹、闷击等几种传统技艺外,还有磨击、滚击、刮击、半击、边击、对击、抛击等几种特殊的演奏技巧。抛击尤其令人叫绝——大钹手们不时将钹一齐抛起以示闪电,然后再准确地接回手里,无论抛起多高,落下来节奏始终不乱,惊险刺激,令人目眩。丰富的演奏技法,不仅生动表现了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更将人们无助、渴求、期待、喜悦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惟妙惟肖。
随着乐章的起承转合,120名队员交替组成方阵、圆阵、群花阵、四角阵、菱形阵等阵图,并穿插二龙戏珠、双龙出水、金龙摆尾等变化。这些画面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鈲子小巧、灵便,是一对得心应手的舞蹈道具,演奏过程中弓步错击、跨步擦击、劈叉跳击、童子拜佛、丹凤朝阳等舞蹈动作,适应鈲子的演奏技巧,展现乐章的丰富内涵。舞姿矫健洒脱,造型舒展大方,令人赏心悦目。
但时至今日,起源于民间祈雨祭祀活动的文水鈲子,由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叠加影响,这一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民间艺术形式面临很多困难。这种古老的民间打击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彻底变化,在失去原有的祭祀祈雨功用后,这一艺术形式没有多大实际“用场”。除为了研究,偶尔进行简单展示外,其他形式的演出很少,大多数时间处于休息状态。
文水鈲子的大部分乐器、道具有独特性,其制作方法、材料、工艺很有讲究。小钹在打击乐器中十分罕见,经过十年浩劫破坏,目前存世极少,并且残破不全。其他乐器如大铙、大钹、大鼓等也面临亟待抢救的状况。与其他艺术形式类似,鈲子艺术主要靠老艺人口传心授,很多乐谱没有文字记载。道具、服装纯手工制作,制作工艺也需要口手相传。目前,老艺人、老工匠均已年高,有的已经辞世,培养年轻人的做法也不十分理想,对鈲子艺术的传承形成致命打击。
文水鈲子这一古老的艺术,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难以逃脱时代变迁带来的打击。这样的现状对文水鈲子这一独特艺术的生存和延续形成掣肘。目前,文水鈲子演出的组织是松散型管理,大部分艺人外出打工或改行谋生;艺术创新缺乏专业的支撑和动力,鈲子艺术日趋凋敝。
鈲子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其风格豪放雄浑,粗犷奔放,古朴厚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祭祀祈雨文化的缩影,传承着华夏农耕文化的精髓。如何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其独特魅力,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鼓谱、表演形式、演奏乐器以及服饰、道具等多个方面考量,文水鈲子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厚积薄发的产物,是从中国农耕文化这一母体中脱生出来的、具有浓郁黄土风情的文化符号。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对研究当地祭祀文化、民间文化和风土人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对研究黄河文明、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研究和音乐创作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当然,古老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政府部门应对文水鈲子艺术保护和发展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动员社会力量,提高对文水鈲子艺术的资金投入,以便更好地对这一古老艺术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创新。尽管文水鈲子有很多熠熠生辉的艺术特质,但绝不能将它像文物一样包裹起来,要大胆进行扬弃,让真正属于艺术的成分焕发新的生命力,坚决割舍掉腐朽、迷信的成分。要赋予古老艺术新的时代元素,拓展其生存的空间和舞台,让文水鈲子在新的文化背景、新的传媒方式和新的艺术鉴赏需求等条件下,迸发出新活力。
(刘 畅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