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丰子恺结缘梅兰芳:不惜花三万元高价买票看戏--中国年鉴

  
丰子恺结缘梅兰芳:不惜花三万元高价买票看戏--中国年鉴

梅兰芳与丰子恺,摄于1947年(资料图)

  说起来,从接近京剧到结缘梅兰芳,有不短的过程。这不仅指时间,还有心理距离。

  丰子恺是从“五四”时期过来的人,当时许多人反对京剧(当时称平剧),喊出打倒京剧的口号,年轻的丰子恺受此影响,由此看不起京剧,很久便不去接触它。后来一次到乡下亲戚家作客,见到一个咬着甘蔗,不修边幅的中年人,亲戚介绍,这是花旦演员;过一会上茅厕,又见到此人抽着旱烟走了进来。晚上再看此人扮成女相演旦角,便引起反感。这可以说由理性到感性,丰子恺对京剧中男扮女角,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丰子恺倒是在上海看过一场梅兰芳的戏,但那半为友人所拉,半为好奇。到了剧场,一片乱糟糟,戏也听不清楚,加上并不感兴趣,所以后来连剧场名字和唱的哪出戏也不记得了。

  一

  抗日战争前数年,丰子恺对梅兰芳的唱腔渐渐来了兴趣。当时他造了新屋“缘缘堂”,又新买了一部留声机。最初买的唱片多是西洋音乐,可价钱贵,种类也不多,点缀一般,又选了梅兰芳的七、八张青衣唱片。乡居寂寥,每每放唱片,除去自家人,乡邻也来听。渐渐,丰子恺对梅兰芳唱腔有了兴味。之后再买,再听……最后,这部留声机竟然成了放梅兰芳唱片专用机。丰子恺艺术天分极高,对京剧韵致的领悟日渐深入,虽然对旦角由男子扮演仍有异议,可他却喜欢上了京剧音乐夸张的象征描写和洗练明快的曲调。他产生了这样的一种体会:“我觉得平剧中的青衣的唱腔,富有女人气。不必理解唱词,但一听腔调,脑际就会浮出一个女子的姿态来,这是西洋音乐上所没有的情形……青衣的唱腔,可谓‘女相十足’。我每次听到,觉得用日本语中的‘有女人风度’一语来形容它,最为适切。”这个阶段,丰子恺对京剧的喜欢,还仅仅在音乐一面。

  抗战不久,丰子恺开始了流亡生活。旅居四川涪陵时,当地有一平(京)剧院,距离很近,闲来无事,便与小女天天去看。最初他对京剧那红袍进,绿袍出的场面不感兴趣。听得久了,有所体悟。丰子恺认为,这种扮相和演法,与其音乐一样,是夸张而象征的;并且身段手势,都有表现能力,大大扩张了观众的想象天地。由此,丰子恺成了一位京剧爱好者。后来在重庆沙坪居留时,丰子恺住在一间极简陋的小屋里,家徒四壁,但是,墙上却贴了一张梅兰芳的留须照片。这是上海的友人从报上剪下寄来的。此时的丰子恺,认为这留须的梅兰芳,比舞台上的西施、杨贵妃更美丽、可敬仰。因为他以一个演员,而保持高尚的气节,当然使人敬仰。

  二

  抗战胜利后,丰子恺回到上海。适值梅兰芳到此演出,他便买了三万元一张的高价位票,与女儿去观赏。当他看到梅兰芳在《龙凤呈祥》一剧中扮演孙夫人的姿态,想着梅的年龄,真有些不敢相信。后来梅兰芳到中国大戏院续演,丰子恺又跟了过去,因为喜欢,竟一连看了五个晚上。看毕之后,生出念头:拜访梅兰芳。丰子恺当时,确实是想看看梅兰芳这个“造物主特殊杰作”的本相。

  与丰子恺同行前往的,有后来成为摄影大师的郎静山等。丰子恺与梅兰芳见面后,他首先以画家的眼光,打量着梅的身材。他比照地认为:西洋标准人体为希腊的维纳斯,以人体美的标准衡量,梅兰芳的身材容貌“大概近于”维纳斯,应当是东方标准人体。梅兰芳的声音“宏亮而带粘润”,听来依稀有戏台上的音调。

  当时抗战刚毕,两人很自然地谈起来当时的情形。一段时间,梅兰芳避难香港。后来香港陷落,梅的处境艰难。日本军中,有一军官从小看过梅兰芳演出,极有好感,经他帮助,才得脱险。谈话之间,丰子恺注意到,梅兰芳说话常常借助手势,自然而到位,使人对其表达能力感触深入。

  颇有佛性的丰子恺当时有许多感慨,他觉着,梅兰芳已五十多岁,再过十数年,这身材容貌,便无从保持,这实在令人惋惜。所以,他极力劝梅兰芳,希望他多录唱片,多拍有声有色的电影。当时各方技术都相当有限,梅兰芳告诉说有许多困难,不能顺利进行。当时郎静山等人请这两位艺术家在院子里留下多张合影,这成为他们第一次会见的珍贵纪念。

  这次见面后的第二年(1948年)清明过后,丰子恺与自己两位喜爱京剧的女儿,再次从杭州赶往上海,去看梅兰芳的演出。本来,丰子恺担心给梅兰芳添应酬之劳,不打算去访问他。可因为看了一出《洛神》之后,感触良多,再加上两位女儿极为渴望见到梅兰芳真面,便决定第二天前去拜会。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