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民生公司未雨绸缪解决战时川江航运问题--国家年鉴
1925年民生实业公司成立后,经营四川航运,即首先废除四川轮船经营的买办制,建构起公司现代化企业的有效管理制度,与外国轮船公司竞争,其中特别期望以能胜过当时欺凌中国的日本轮船公司为首要目标。1933年4月卢作孚特别请瞿士煊到民生公司永年轮(后更名民俗轮)上讲演“战胜日本茶房”,卢作孚在瞿士煊讲演文的后记中提到:“瞿先生讲演词中有两句最精粹的话,就是‘请永年茶房,战胜日本茶房’。推广起来,应该是:永年全部船员战胜日本船员,乃至民生公司全部船员战胜日本船员,乃至中国各业人员战胜日本各业人员。”1937年8月上海抗战爆发后,民生公司船队在3个月内疏运南京、上海地区政府机构、学校、学术团体、兵工器材,民间工厂、人民后撤到武汉和四川,共计赶运一万多吨。考虑到应对日军封锁,民生公司还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对应举措,未雨绸缪地解决战时川江航运问题。
在抗战前,中国的造船、修船业及燃料供应大多集中于上海一地。民生公司当时有46艘轮船,其中32艘是以柴油为燃料,每月约需要油300吨。抗战爆发后,长江被敌封锁,柴油来源断绝。为避免不久后可能一半以上船只无燃料可用而停航情况的发生,民生公司积极从香港、广州、长江沿岸,到处搜购柴油,共得四千多吨。有了这四千多吨柴油,民生公司在汉口、宜昌大撤退中(共使用两千多吨柴油)安然完成了任务。
战时船舶的维护保养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抗战前,民生公司有一半以上轮船在上海修理,其轮船所需机器零件设备完全来自上海,或向国外采购,由上海进口。上海沦陷后,轮船需要返回重庆民生机器厂修理,而机器厂的扩充、修船所需零件设备的储购,成了运输持续的保障。民生公司紧急从上海、香港、汉口等地搜购所需零件设备两千多吨。此项储购,不但让民生公司得以扩充民生机器厂设备,承担轮船修理,还让民生公司因战时油料短缺,将燃油轮船改造为燃煤及建造燃煤新船(需要一千多吨零件设备),得以承担战时川江航运、维持战时后方交通。
此外,造船技术人员的确保成为当时的关键。抗战前,中国的造船、修船业大多汇集于上海、大沽、青岛、马尾等地,其中上海更是汇集了全中国造船、修船技术人员的精英。考虑到抗战开始后如任我国造船业人才星散,甚至为敌所虏,将会对我国的造船和维修造成巨大损失,民生公司在造船厂撤退时,于大沽、青岛、上海、马尾等地尽力召集延揽造船技术人员入川,并取得了成功:原周恒顺机械厂厂长、著名的轮机工程师周茂柏,应卢作孚之邀,担任民生机器厂厂长;著名的电气工程师陈仿陶担任民生机器厂副厂长兼工务处处长;上海江南造船厂造船专家叶在馥担任民生机器厂总工程师;另如担任民生机器厂工务处修造总监的王超、工程师刘学曾等均为当时造船界的知名人士。这批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加入,让民生机器厂在大后方毫无人才紧缺之感。民生公司在抗战期间继续扩大人员和设备,进行川江轮船改造(如将燃油锅炉改为燃煤)、修船及建新船,不仅使民生机器厂成长为大后方最大的民间造船机械厂,也有力地保障了大后方水上交通。
由于采取种种紧急应变措施,储备航运所需大量油料、零件设备,并收揽了大批人才,民生公司不但得以完成1937至1939年长江大撤退的任务,而且撤入四川后更扩充了民生机器厂,进行旧船改造和建造新船。在抗战期间,在民族工商业萎缩的情况下,民生公司的船只,由抗战爆发前的46艘增加到116艘,成为战时最大的轮船公司,担负四川航运的主力。由于储备了航运所需大量油料、零件设备,虽然日军封锁导致四川物资奇缺及物价高涨,但民生公司依然坚持了下来。1943年,卢作孚曾回忆说:“汉口宜昌撤退以后,剩下来的油和五金器材和配件,不但支持了这几年的使用一直到今日;而且还支持了这几年的亏损一直到今天。假若没有当年的若干油、五金器材和配件的准备,而完全靠今天的大量的高价收购,或且无法收购,来供应全部的使用,则其亏拆及其航行的困难,将更不堪言。”(简笙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