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性博士”张竞生何以躲过文革之祸--中国年鉴
“中国性学第一人”张竞生先生(资料图)
1912年,24岁的张竞生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稽勋局选派为官费生,被选派到法国留学。赴法前,他由原名改名张竞生,取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此一改名也预示了他此后人生的诸多坎坷。
张竞生1888年出生在广东省饶平县大榕铺村。原名张江流,学名张公室。
他在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就读时,因为带头剪辫子和闹学潮被开除,后来在革命党人推荐下,前往新加坡见孙中山先生。此后他入读京师大学堂,并接触当时的汪精卫等革命党人。汪谋刺摄政王被捕后,张竞生曾参与营救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汪精卫出狱后亲自写信给孙中山,推荐张竞生担任南方议和团的秘书,一同位列秘书的还有宋子文、杨杏佛、谭熙鸿等人。
一代“文妖”
张竞生1919年获得法国里昂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回国,被聘为潮州金山中学校长。他向当时的广东省长陈炯明上书建议实行避孕,结果被子女成群的陈炯明斥为“神经病”。
时过80多年,张竞生的次子张超谈起这件事仍唏嘘不已。“现在想起来,陈炯明说他是‘神经病’这个说法很有代表性,陈这个人不是一个纯粹的武夫,他还是有文化的,他的诗词还是很好的,但他是封建文化的一个代表。这件事很形象地体现了东西文化的冲突,我父亲要宣扬西方的一些理念,人又生活在东方,这是一个现实困境。”
张竞生在1921年10月被蔡元培聘为北大哲学系教授,直到1926年张作霖占领北京,他才离开北大。在此期间,张竞生出版了《美的人生观》和《美的社会组织法》两书,宣扬由科学与哲学组成的“美的人生观”和他的美学思想。
张竞生的“榜样”是法国的浪漫派,他在书中提出,要成立“游历队”,认为全国成年男女每年都去游历是种权利和义务。张超说:“父亲不是标新立异,他是从哲学的角度,觉得应该提出这些问题,即便他的理念不能实现他也要提倡,他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很多东西都是为了他的美学理念,追求‘艺术的人生’。”
让他一生都饱受争议的事也发生在此时期。1926年初,张竞生在《晨报副刊》刊登《一个寒假的最好消遣法》启事,征集个人“性史”。后从征稿中选出7篇,附上序跋和各篇批语,编成《性史(第一集)》,于1926年4月出版。张竞生在序文中即表明出此书的目的:“我们不但看性为一种学问,我们尤当看它作一种艺术……我们所提倡的乃是科学艺术的交媾法。”
这本书引起了轩然大波,出版不到半年,即首先在南开大学遭到查禁。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称该书“诲淫之书,以此为最,青年阅之,为害之烈,不啻洪水猛兽”。天津市警察局和全国许多学校贴出查禁《性史》的布告。重压之下,张竞生追回已付印的《性史(第二集)》,但形势恶化已难扭转,各种假冒张竞生之名的盗版《性史》四处泛滥。张超说,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他在香港还买到过一本《性史(第18集)》,“这么多的盗版,最后就把书的本来面貌搞得面目全非。”
张竞生因《性史》得了个“性博士”的花名。他与公开主张在教室做人体写生的刘海粟和唱“毛毛雨”的黎锦晖,被传统势力目为“三大文妖”。认可他的人,极为稀少。鲁迅先生虽然很佩服张竞生的“伟论”,却也认为:“张竞生的主张要实现,大约当在25世纪”。鲁迅的弟弟周作人看后说,“觉得并没有什么,……不觉得这些书的害甚于洪水猛兽。”然而持此种看法的人,在彼时中国寥寥无几。
1926年张作霖占领北京后,张竞生离开北大南下上海,先任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教务长,后来与潮商合作创办《新文化》月刊和“美的书店”,发行“美的从书”、“性育丛谈”等,因受当局查抄迫害,仅半年就被迫停刊关门。张竞生在回忆录中记录了此间发生的事:“曾有七八次,都由检察长起诉美的书店所出的性学是‘淫书’”。后来书店关门,张竞生到杭州避暑,又被当时的浙江省政府扣留,罪名是“到杭州来宣传性学,蛊惑青年”,幸得友人相助后保释出狱。
寂然余生
1929年张竞生再赴法国。他译出卢梭的《忏悔录》,成为中国第一位翻译卢梭《忏悔录》的人。
再往后,张竞生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了饶平家乡。从法国回来后,张竞生在饶平主持修公路、办苗圃、建学校,投入乡村建设并在广州任省参议以及经济委员等闲职。这期间他深入农村做经济调查,写出《农村复兴实验谈》、《人口与经济问题评议》等调查报告。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张竞生出任饶平县生产会主任委员。随后土改开始了。张超说:“当时广东有个保护政策,就是把曾经支持过地下党的人士调到广州安置起来,1951年初,父亲奉调到广州南方大学学习,如果他还待在饶平的话,肯定会被枪毙的——1952年,因为成分是地主,我叔叔就在土改中被枪毙了。母亲当时常给我们讲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土改中的很多事让她非常沉痛,她在1952年春天自杀了。” 调到广州的张竞生也并非完全离开了危险。张超说:“1952年时,饶平县有一份材料举报到广东省方面,说我父亲在饶平修公路时打死过人。这份材料经过时任粤东行署主任的林美南,这个人曾经在我父亲修公路时被聘为技师。林美南看到举报材料就压下了,说他很清楚,没有这回事。不然我父亲肯定要被枪毙了,听说公安局的布告都准备好了。”
1953年起,张竞生开始任广东省文史馆馆员,这期间撰有《十年情场》、《浮生漫谈》、《爱的旋涡》等自传性随笔文集,并在香港、新加坡出版。“写这些书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当时农会要我家交出2000石谷子,父亲需要多赚些稿费”,张超说。
张超回忆说,张竞生对政治的东西不感兴趣,省文史馆可以请假,他就避在家里,不参加讨论,也没有参加鸣放。到1984年落实政策时,张超才得知当时父亲是“内定中右”。
1960年,张竞生从广州申请回饶平居住,志在兴办华侨农场而未果。在饶平,他先是被安排住在县城的华侨旅社,后来旅社改造,就自己租房子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