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民工潮的起落:外出打工曾需关系--中国年鉴
资料图
“民工潮”的起与落
(1989-2008)
1987年6月7日,端午节后第二天,粽子的香味还没有散去,广丰县五都镇东兴林场的农民余敏建就冒雨离开了家门。年轻的妻子在他的背包中塞了几个粽子,还是滚烫的。
余敏建要去上海,按照介绍他去的人的说法,是去修“飞机跑道”。可直到快建成通车时,他才知道自己参与修建的是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
就是在这年,广丰人喊出“广丰要想富,十万劳力要出去”的口号,自此拉开广丰人出省打工的序幕。
靠关系才能进“民工团”
余敏建家有6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二。老大是个姐姐。十三四岁时,余敏建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还在读小学的他,经常扛着锄头,跟在父亲身后下农田。
那时,东兴林场有100多户人家,人均耕地不到5分田。一家人辛苦劳作耕种两造水稻,只够吃上3个月,其他9个月的粮食只能想办法凑。
没钱交学费、买课本,余敏建上完四年级就辍学了。农闲时,余敏建还陆续做过卖冰棍、贩菜、贩猪的生意。但这也只够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因为没钱建房子,到1986年结婚时,余敏建还要睡到别人家的床上去。
余敏建家就是当时广丰人的缩影。《广丰县志》载,当时全县80万人,人均耕地0.37亩,是江西有名的“人多田少”县。“单衣度寒冬,吃粮靠回供,出行路不通,花钱全靠打零工”的民谣,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丰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
早在1956年,广丰就开始进行劳务输出,先后参加了鹰厦铁路、宁赣铁路、6567工地和大型矿山建设,但都是偷偷摸摸进行的。1978年,余敏建买自行车卖冰棍的那年,县里组织了首批外出打工的“民工团”。“民工团”的工作主要是到工地上用板车运土:装上满车土,拉到3公里外卸下,每天七八趟。
这是广丰县首次公开组织的劳务输出。一开始,想进“民工团”必须要有一定的关系和背景。六七十名“团员”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如县粮食局局长的儿子、县供销社主任的儿子等。初中毕业的刘云富,则依靠父亲是江西省劳模的关系,顺利“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