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马忠文:遗老许宝蘅与溥仪的“君臣”之谊--国家史册
1961年12月28日,86岁高龄的中央文史馆馆员许宝蘅在北京病逝。他的经历非同寻常:名门后裔,举人功名,清末担任过军机处章京、承宣厅行走,民初任总统府秘书,几十年间一直活跃于北京官场,既承命于身居高位者,治理文牍,又与文人名流唱和往来;晚清、民国和新中国的时代变迁在他内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新近出版的《许宝蘅日记》字数达140多万字,时间跨度约60年。它不仅是一位京官生活的记录,更是一部鲜活的近代历史缩影。日记中涉及的人物,很多是都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角色。许宝蘅与末代皇帝溥仪的“君臣”之谊就值得一说。
参加张勋复辟
许宝蘅,字季湘,晚号夬庐,生于1875年,浙江杭州人。杭州许氏为近代文化世家,这个家族的许乃钊、许庚身都是近代的历史名人。许宝蘅1902年考中举人,先后任军机章京、内阁承宣厅行走,一直服务于清廷中枢,是一位勤于公务、很受上司器重的文秘人员。1912年3月民国建立,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娴熟治牍的许宝蘅又被任命为大总统府秘书兼国务院秘书,后调铨叙局局长、内务部考绩司司长。但是,民初政局动荡,许宝蘅虽然勤慎,却屡受排挤。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恢复民国元年官制,内务部考绩司裁撤,身为司长的“项城旧人”许宝蘅遂辞职赋闲。
1917年7月张勋复辟事件发生,使这位失意的先朝臣子看到了一线曙光。在胡嗣瑗(琴初)、郭则沄(字啸麓)、陈曾寿(字仁先)等亲友的劝说和推荐下,许宝蘅很快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中。7月2日清晨,他与郭则沄一同来到紫禁城的传心殿。此时,新受封的议政大臣和各部尚书汇集一堂,商讨“国事”,许宝蘅则奉命拟旨。当时,有人建议重用载涛等亲贵,他很不以为然。此后几天,他每日清早按时入直,与清帝退位之前一样,在隆宗门下直庐做起了“军机章京”的本行。但是,没过几天,段祺瑞就宣布“讨伐”张勋,复辟闹剧匆匆收场。7月9日,醇亲王载沣嘱咐许宝蘅草拟退还政权谕旨,几天后这道逊政谕旨公布了,一场复辟的闹剧堂而皇之地画上了句号。
其实,民初的遗老群体是很松散的一群人。虽说他们有着拥护帝制、恢复清朝基业的共同志愿,但遗老内部人脉复杂,师生情谊、裙带关系夹杂着私人恩怨,和民国初年其他势力比起来,这个群体的力量很是微弱,不过是寄生在废帝溥仪周围的一群旧式文人而已。一旦军阀动起狠来,把炸弹丢进皇宫,这些只会摇笔杆子的文人立刻惊慌失措。许宝蘅虽然算不上什么核心人物,但他恪尽职守,善始善终,表现出一位幕职人员优秀的品质。张之洞、袁世凯以及废帝溥仪都对他十分信任,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奉召赴“满洲国”
丁巳复辟昙花一现,陈宝琛、胡嗣瑗、陈曾寿等人并未受到牵连。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他们又追随废帝躲进日本使馆,后来又到天津日本租界,为“复辟”大业出谋划策,四处奔波。
许宝蘅与他们略有不同。复辟失败后,北洋政府重新组阁,经王克敏推荐,他重入大总统府为秘书。钱能训(字幹臣)为内务总长,又招他为内务部秘书。徐世昌任大总统后,对他的忠诚勤勉更是大加赞赏,信任不疑。1919年2月,溥仪需要一位洋教师,许宝蘅奉命以内务部官员的身份,与清室代表李钟凯参与此事,聘请庄士敦入宫任教。在他看来,这是事关小皇帝教育的大事。
许宝蘅出身科举,靠文字吃饭。他不置恒产,不营工商,在京赁房而居。因兄弟三房同爨,繁浩的家庭开支主要靠其薪俸维持。1927年北洋政府垮台后,许宝蘅再次赋闲,经济陷入困境。不少昔日的同僚和属下(如黄郛)先后加入南京政府,有了新的寄身之所,他却面壁无策。
1927年11月,应傅增湘之约,许宝蘅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兼管掌故部,主编《掌故丛编》,虽然暂时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对维持家计仍是杯水车薪。迫不得已,只得选择寄人幕下讨生活的老路。1928年7月,54岁的许宝蘅应奉天省长翟文选的邀请,“屈尊”出任奉天省(后改称“辽宁省”)政府秘书长。1930年2月,黑龙江省省长万福麟聘他为顾问。次年2月,万福麟之子万国宾又聘他为洮昂铁路局顾问。9月,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关内外交通阻隔,许宝蘅当时正回京办事,无法出关,再度困守北京。
1932年4月,溥仪在日本扶持下建立“满洲国”,以长春为“首都”,改名新京。这时已在伪满内廷任职的胡嗣瑗、陈曾寿等人,纷纷劝许宝蘅投奔溥仪,并屡屡推荐。很快,溥仪(化名伯华)传话过来,令他前往东北准备召见。许宝蘅内心十分矛盾,若应召则前途仍难预料,不应则生计无以维持。犹豫不决之际,他遵循《左传》“卜以决疑”的古训,卜筮以决去就。因卜之得“吉”,遂于5月离家应召赴长春。开始,作为溥仪的侍从人员,任“执政府”秘书,后又改任掌礼处大礼官兼秘书官。1934年溥仪称“皇帝”,年号“康德”,乃制定宫内府官制,命许宝蘅为宫内府总务处长,不离溥仪身边,负责其日常起居生活,对其十分信任。溥仪到各地“行幸”考察,均由许宝蘅随同照顾。据伪满总理大臣张景惠的秘书高丕琨回忆,许宝蘅对溥仪尤为忠诚。许氏60岁生日时,溥仪特赐“博涉艺文”匾额,加以褒勉。
1939年底,65岁的许宝蘅“停年退官”,结束了服务生活。次年1月,被满洲棉花会社聘为副理事长,获准常住长春,不必到沈阳办公。此后,他往还于北京与长春之间,仍然为生计而奔波。闲暇之余则致力于学问之事,数年间撰写了《西汉刺史考侯国考》、《西汉郡守考》、《西汉尚书考》、《篆文诗经校正记》、《百官公卿表考证》等,依旧保持着浓厚的文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