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马本斋:谁抗日就跟谁走--中国年鉴网
马国超向记者讲起父亲和奶奶的事迹。记者 董立龙摄
马本斋选择了离开。
那是1932年,彼时驻扎在山东烟台一带的他,已是国民革命军第21师62旅4团团长,可谓正“春风得意”:
不仅和直接上司、旅长梁立柱关系要好,因为战功还获得了人称“胶东王”的师长刘珍年的器重,他身着军装却兼任烟(台)威(海)汽车路局局长……
毕业于“东北讲武堂”,从棚长、排长、营长一路升迁到团长,按此势头,刚过而立之年的马本斋前途一片光明。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离开的选择无疑很是另类。
然而也正是这次离开,成就了马本斋6年后的奋起。
1938年1月,他在家乡献县东辛庄组建起了一支约六七十人的抗日武装——回民义勇队。
在拒绝若干以“抗日”为名的杂色武装的拉拢之后,当年3月,他派自己的三弟马进坡同共产党领导下的河北游击军取得联系,随后率部加入了这支队伍。
一支后来被誉为“打不烂、拖不垮、攻无不克的铁军”的民族抗日武装诞生了,马本斋也就此坚定地走上了抗日道路。“谁真正抗日,他就会跟谁走。”2011年6月1日,海军航空兵部队原副政委马国超少将这样解释自己父亲的选择。
1 不满不抵抗政策,毅然辞职回乡
一个在军阀部队中前途光明的团长何以毅然选择解甲归田、回家务农?
要还原马本斋当时的心路历程,如今我们只能借助后人的回忆和研究。
“你为什么要离开军阀部队?”1938年,比马本斋小近20岁的青年刘世昌曾这样问他。
刘世昌后来回忆道,提问后自己觉得“有些冒失”,“怕对他有所冒犯”,可马本斋“却不介意”,反而“笑了笑”,给这位时任回民支队锄奸委员的青年讲起了他在军阀部队期间的经历:“我在里边混了十几年,看不到一点光明,看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正直的人呆在那个‘黑洞’里真要被活活憋死。”马本斋把上司们的腐朽没落列为了第一条不能容忍的原因,“对军务不闻不问,却一门心思吃喝玩乐。他们穿长袍马褂,带着姨太太,要唱堂会,叫妓女陪着抽大烟,让歌女陪吃陪睡……”
这样的描述,在后来出任21师副师长的李仙洲的记述中得到了印证:上级派人点验军费,梁立柱利用同乡关系,送带队者银元五百及兰谱一份,对其他人员则视职务大小各送银元数额不一,还公开叫妓女陪酒、打牌,闹得乌烟瘴气……
要理解马本斋的这种厌恶不难。除了作为回民要遵守伊斯兰教规,出身贫寒的他六七岁开始放羊,十六七岁随父闯关东,参军后进“东北讲武堂”学习的人生经历也让马本斋一向洁身自好,看不惯军阀部队的作风。“再就是不能容忍旧军队乱杀好人。他们把好多主张抗日救亡的学生、工人、青年说成是共产党,抓起来杀害;至于真正的共产党员,被他们抓住后,更是严刑拷打,残酷迫害。”
刘世昌记下了马本斋对于共产党人最初的印象——“他认为,那些被旧军队杀死的共产党员、青年学生、工人,大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这位听到了马本斋心声的青年在1938年10月,成为了马本斋的入党介绍人之一。
军阀部队的腐朽作风已经为马本斋所“不能容忍”,1931年9月,东北大地上传来侵略者的“隆隆”炮声,更是让马本斋“忍无可忍”。
“父亲离开旧军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国民党政府奉行了对日不抵抗政策。”在儿子马国超眼里,一向尚武的父亲认为军队的职责就是保国安民,然而“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战而退,令马本斋对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大为不满,“父亲就写报告,解甲归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