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中国传统的春节礼俗:辟邪和禁忌事项--国家年鉴

  

中国传统的春节礼俗:辟邪和禁忌事项--国家年鉴

中国传统的春节礼俗:辟邪和禁忌事项--国家年鉴

  嘉宾档案

  杨华,1967年生。武汉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杨华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中国文化史,尤其是中国古代礼制方面的研究。承担有“出土简帛与中国古代礼制研究”、“中国古代丧祭礼制研究”、“出土简帛所见楚地丧祭礼制研究”等多项国家科研课题。出版有《先秦礼乐文化》、《新出简帛与礼制研究》、《中国文化史》(合著)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传统的春节礼俗》,我想谈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春节的由来和它的含义,谈春节时段里面发生的一些事;二是从腊祭到除夕的一些礼俗;三是从元日(正月初一)到上元节(正月十五)的礼俗;四是立春的礼俗;五是春节期间的部分禁忌;最后是我个人对春节文化的一点思考。

  春节的由来和含义

  时间和空间一样,浩瀚无涯,如果不划分成若干段落周期的话,极不方便生产和生活。因此世界上各个民族,大都会把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作为一个周期来对待,这就是一年。中国上古的尧舜时期叫作一“载”,夏代叫作一“岁”,商代叫作一“祀”,周代叫一“年”,周代以后都称作“年”。

  “年”这个字和农业有关系,上面是一个禾,下面是一个千,写作“秊”,实际上甲骨文的写法“禾”字下面是个“人”。甲骨文的“求年”、“受年”和“年祭”,都是指农业收获而言。所以中国的年节习俗,是与农业生产相联系,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变化而来的。上古时期,以立春为一年的岁首。从汉武帝开始用《太初历》以后,便以农历正月元日(初一)为岁首。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始用《太初历》,把一月作为岁首(商、周、秦各代的岁首之月实际不同,分别为十二月、一月、十月),这个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又称元辰、元日、元朔、端日、元正等。正月初一,又叫“三朝”、“三元”,意思是正月初一不仅是一日的开始,又是一月的开始,也是一年的起始,这样称呼具有庄严隆重的意义。历朝在元日和冬至这两个大节日都要放假,唐朝开元年间规定元日放七天假,与今天大致相同,不过这七天假是年前三天和年后三天。宋代岁首也是放七天假。唐朝正月十四至十六,还放假三天。

  辛亥革命后,农历和阳历并行,规定西历(阳历)作为纪年的方法,中国传统的农历称为旧历。一年的岁首也变成西历一月一日,并把这一天叫作元旦,其实,元旦这个词在古代是指阴历的一月一日。

  以除夕为中心把年末度过去,叫做“过年”;以元日和立春节气为核心的迎春活动,叫做“春节”。春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传统意义上把立春、元日合起来叫做春节,是一个持续约一个月的综合节日,它由腊祭至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七、元宵节、立春这样几个部分组成。

  从腊祭到除夕的礼俗

  所谓腊祭是什么?在先秦时就有一个祭祀的礼叫做“蜡祭”。“蜡祭”在《礼记·郊特牲》等文献里有记载,它是年终的一次酬神大祭,以感谢天地诸神带来农业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春天许愿,岁末谢神。蜡祭的对象称之“八神”,包括农业的创始神、河渠神、堤坝神、昆虫神等。甚至包括猫神和虎神,因为它们帮助消灭了破坏庄稼的田鼠和野猪。

  《礼记》里还记载了另一个节日“腊祭”。腊祭是用来祭祀祖先和“五祀”的。五祀是五个家居的小神,包括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以及中靋神等。

  古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所谓“蜡祭”和“腊祭”可能就是一个节日,而事实上从汉代以后,“蜡祭”和“腊祭”就合成为一个节日,就是我们常说的腊八的腊祭。

  汉代时,腊祭的具体日子是冬至之后第三个戌日,因为古代是用干支计日计月的。到南朝时,《荆楚岁时记》里已明确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相当于今天的腊八节。腊八节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据说与佛教有关。释迦牟尼苦修时,身体虚弱,体力困乏,有一个牧羊女从身边经过,施给他奶粥,于是他恢复体力,终于在十二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佛门弟子都感念这件事,把腊月初八叫做施粥节,我们现在吃腊八粥也是这个意思。宋明以后,腊八粥成为年终赈济穷人的一个年俗,腊八这天寺庙、道观都会向贫穷者施粥,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保障的调节行为。

  隋唐时还找不到关于腊八粥材料的记载,到宋代以后,文献中就经常看到腊八粥的介绍。北宋开封府腊八这天在大寺庙作浴佛会,各家都要摆点心、摆面食、摆粥,后代都是这样。腊八粥由红枣、核桃、黑米、香米、玉米、葡萄干、红豆、小米这些东西组成。清朝皇帝到腊月初五就开始煮粥,煮了以后,要分送给大臣们吃。

  还有祭灶神。灶神本来是“五祀”中的一部分,到隋唐以后,灶神就从腊祭中分离出来,演变成小年的一个专祭。腊月二十三这天要在灶神旁边贴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神讲坏话,用糖饴等有黏性的甜食把灶神的嘴粘住,这个叫做“煝灶”,讨好灶神。北方有谚语“糖瓜祭灶二十三,离过年整八天”。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种差异据说是由古代“官三民四”的礼俗造成的。

  祭灶之后,距除夕还有几天,这期间主要是打扫居室,除旧布新。扫尘,尘土的“尘”和陈旧的“陈”是谐音,把旧的一年的尘都扫除掉,然后除旧布新。

  接下来要洗澡,一是因为连续打扫,身上脏;二是洗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新年的新福新运;三是净身斋戒。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