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史海沟沉 > 史海遗贝 >
解密斯诺笔下的毛泽东:精明 博学 能吃苦--年度总结
1939年,毛泽东[MaoZeDong]和斯诺[SiNuo]在延安
斯诺[SiNuo]与毛泽东[MaoZeDong]在一起
1936年夏天,有位机智而勇敢的西方记者,为让世界了解中国革命的真相,只身冒险进入陕北苏区采访,他就是埃德加·斯诺[SiNuo]。
斯诺[SiNuo]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厂学徒,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1928年到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任职,后在燕京大学任教(新闻系教授)并学习中文两年。期间,他与史沫特莱、宋庆龄、鲁迅及中共地下党人有过接触。1936年6月,他带着对中国革命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从北平出发,途经西安进入陕北苏区。
斯诺[SiNuo]是第一个到陕北苏区采访的西方记者,通过4个月的实地考察,他利用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写成近30万字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一书。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中国情有独钟的西方记者,斯诺[SiNuo]在书中对当时的所见所闻,包括对毛泽东[MaoZeDong]等各种人物都作了比较客观、公正和不带偏见的报道与评论。
在斯诺[SiNuo]的笔下,当时毛泽东[MaoZeDong]的形象就很不寻常。
毛泽东[MaoZeDong]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斯诺[SiNuo]当年进入陕北苏区后不久,首先认识了周恩来,并由周恩来引见,很快就在保安(今志丹县)见到了毛泽东[MaoZeDong]。在斯诺[SiNuo]的第一印象中,毛泽东[MaoZeDong]“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斯诺[SiNuo]第二次看到毛泽东[MaoZeDong]是在陕北的一天傍晚。当时,斯诺[SiNuo]看到一个没戴帽子的高个子的人,在街上走着,他一边和两个年轻农民谈话,一边认真地做手势。斯诺[SiNuo]起先没认出他是谁,后经别人指点才知道是毛泽东[MaoZeDong]。使斯诺[SiNuo]倍感惊讶的是南京虽然悬赏25万元(银元)要毛泽东[MaoZeDong]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边的行人一起在走。
斯诺[SiNuo]在苏区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毛泽东[MaoZeDong]博学多才,对历史和哲学更有深入的研究。斯诺[SiNuo]说:“我有一阵子每天晚上都去见他(指毛泽东[MaoZeDong]),向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有一次,一个客人带了几本哲学新书来给他,于是他就要求我改期再谈。他花了三四夜的工夫专心读了这几本书,在这期间,他似乎是什么都不管了。他读书的范围不仅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而且也读过一些古希腊哲学家如斯宾诺莎、康德、歌德、黑格尔、卢梭等人的著作。”
斯诺[SiNuo]对新鲜事物很敏感,眼光也很锐利。他认为毛泽东[MaoZeDong]好学上进、博取众长的精神惊人。毛泽东[MaoZeDong]不论走到哪里,那两只装着文件和书籍的铁箱子总是不离身,即使在紧张的长征途中也不例外。一有空隙他就博览群书,对中外历史和古今哲学更是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