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人物 >
毛泽东为何删掉“国家元首”条文--中国年鉴网(2)
删掉“国家元首”条文
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做关于宪法[XianFa]草案说明的报告。大会经过讨论一致通过,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在这次大会上,傅作义委员发言,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情节,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傅作义说,“在召集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写上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国家元首’,可是被毛主席抹去了,但是这并不能抹去亿万人民衷心的爱戴。越谦逊越伟大,越伟大越谦逊。”
对于这些话,毛泽东在大会上做了解释,说,“有人说,宪法[XianFa]草案中删掉个别条文是由于有些人特别谦虚,不能这样解释。这不是谦虚,而是因为那样写不适当、不合理、不科学,在我们这样的人民民主国家里,不应当写那样不适当的条文。(这)不是本来应当写而因为谦虚才不写,科学没有什么谦虚不谦虚的问题,搞宪法[XianFa]是搞科学。”当时毛主席的谦逊、质朴让人民更加的敬爱他,毛主席当时还要求宪法[XianFa]要简明、通俗易懂,要老百姓都能看得懂。
在宪法[XianFa]草案两个多月的讨论中,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曾请求授予毛泽东主席最高荣誉勋章。在全民讨论中还有人提议把这部宪法[XianFa]命名为“毛泽东宪法[XianFa]”,都被毛泽东拒绝了。
这次宪法[XianFa]讨论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广泛的一次,在世界宪法[XianFa]制定过程中也是罕见的。在全民大讨论中,全国各界就有1.5亿人参加了宪法[XianFa]草案的讨论,而当时中国只有6亿人口,也就是说4个人中就有1个人参与了宪法[XianFa]的讨论。毛泽东说,“宪法[XianFa]是采取征求广大人民意见这样一个办法起草[QiCao]的。”他还说,“今后一切重要的立法都要采取这个方法。”
坚持“纲领性” 内容写入宪法[XianFa]
在宪法[XianFa]草案起草[QiCao]过程中,草稿就修改了七、八次,其中一个争议性的问题是,宪法[XianFa]要不要写纲领性的内容。所谓纲领性的内容,就是将来要完成的任务,具体而言,就是是否要将当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大改造写入宪法[XianFa]。毛泽东赞成将纲领性内容写入宪法[XianFa],而胡乔木不赞成。
1936年,斯大林曾说过,宪法[XianFa]只能承认事实,不能搞纲领。毛泽东则认为应该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任务写入宪法[XianFa],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他说,“1918年,苏维埃俄罗斯宪法[XianFa]就有纲领性的。胡乔木称赞斯大林,我就赞成列宁。我们这个宪法[XianFa]有两部分,就是纲领性的,国家机构那些部分是事实,有些东西是将来的(纲领性内容),比如三大改造。”这是为了使过渡时期总任务的完成获得法律上的保证。
1954年3月初,毛泽东修改审定了《宪法[XianFa]草案初稿说明》,集中的反映了毛泽东和他领导的起草[QiCao]小组的指导思想,指出,“我国还处在过渡时期,资本主义所有制还有一定的合法性。宪法[XianFa]草案不限于描写已经完成的东西,也描写了没有完成但已开始实施的东西。”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此时已经完成审定,并开始实施,起草[QiCao]小组认为“它仍然是宪法[XianFa],而不是理想的描述”。将纲领性内容写入宪法[XianFa]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XianFa]的一大特色。(口述者:逄先知 李凤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