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人物 >
毛泽东为何决定率部开辟井冈山根据地--中国年鉴网(3)
次日,全军在里仁学校举行会师大会。毛泽东[MaoZeDong]便在会上宣布了向罗霄山脉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命令。曾维东、严帆著:《毛泽东[MaoZeDong]的足迹》,群众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99~101页。
上述记载说明:毛泽东[MaoZeDong]于1927年9月19日在文家市召开秋收起义前委军事会议时,就决定在井冈山[JingGangShan]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第一种说法。
何长工撰写的《跟毛主席上井冈山[JingGangShan]》、《秋收起义和引兵井冈山[JingGangShan]》这两篇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回忆文章,也持此说。
“文化大革命”前以及“文化大革命”中出版的著作,其记载绝大多数都说毛泽东[MaoZeDong]在文家市就决定上井冈山[JingGangShan]建立革命根据地。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一书记载,毛泽东[MaoZeDong]“在‘三湾改编’期间,还提出了要在井冈山[JingGangShan]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问题”。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协作组编:《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20~21页。这是第二种说法。
许多参加过秋收起义的老同志,在发表的回忆文章中,也持这第二种说法。例如,陈士榘、陈胜谷的回忆都说直接听到毛泽东[MaoZeDong]在三湾时讲过:“我们要建立根据地”,陈士榘:《回忆三湾改编》,1961年1月。“要与井冈山[JingGangShan]袁文才、王佐联系,建立根据地”。陈胜谷:《回忆向井冈山[JingGangShan]进军》,1968年7月。
毛泽东[MaoZeDong]在三湾期间,曾派人与袁文才联系。当年的送信人李立有同样的回忆,他说:
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我们三湾,住在谢生和杂货铺。当时,我是三湾村党支部书记。毛泽东[MaoZeDong]同志写了一封信,叫我送到宁冈茅坪袁文才那里去。毛泽东[MaoZeDong]同志已了解到这支队伍。我接到由李德胜转交给我的毛泽东[MaoZeDong]的亲笔信后,回到家里与父亲李长寿商量,叫我叔叔和我一道送到宁冈去。袁文才接到信很高兴,给了我一块银洋。随后,袁派了军事参谋陈慕平与宁冈县委书记龙超清一道,跟我们来三湾与毛泽东[MaoZeDong]同志接头。他们将宁冈的详细情况向毛泽东[MaoZeDong]作了汇报,这时毛泽东[MaoZeDong]就对井冈山[JingGangShan]一带的情况了如指掌,就做出了上井冈山[JingGangShan]的决定。见《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第242~243页。
1993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MaoZeDong]之路·横空出世》一书,提出了第三种说法:
为了确定革命的落脚点,10月3日,部队离开了三湾,当日到达宁冈县古城。毛泽东[MaoZeDong]在这里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会议着重研究并决定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以宁冈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问题……胡长水、李瑗著:《毛泽东[MaoZeDong]之路·横空出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72~373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于1989年9月出版的《湖南党史论丛》一书,提出了第四种说法:
毛泽东[MaoZeDong]率领起义军到达酃县水口之后,没有再向南运动,却于10月27日上井冈山[JingGangShan],开展武装割据,创建革命根据地。中共湖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湖南党史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378页。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团三营十连连长,全国解放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宗逊回忆,也说在湖南酃县水口决定在井冈山[JingGangShan]建立革命根据地。他说:
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JingGangShan],是在酃县水口决定的。在文家市,部队集结不是上井冈山[JingGangShan],而是往南挺进,力求接近南昌起义部队。部队在古城,召开“活动分子会议”,我参加了,宁冈、永新县委的同志也参加了。会议的中心任务,是毛泽东[MaoZeDong]同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没有提到上井冈山[JingGangShan]的问题。这个问题,是部队南进到达酃县水口、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知道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汕头失败后,毛泽东[MaoZeDong]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形势而提出来的。直到这时,毛泽东[MaoZeDong]同志才率领部队正式开始了以井冈山[JingGangShan]为中心的活动。张宗逊:《回忆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131~132页。
除此,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毛泽东[MaoZeDong]率领工农革命军于1927年10月22日从湖南酃县水口出发,经下村进入江西遂川县境内。23日在大汾镇突遭遂川地主武装“靖卫团”三四百人的袭击,队伍被打散。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MaoZeDong]率领部分人员撤退到井冈山[JingGangShan]南麓的黄坳,然后由黄坳到井冈山[JingGangShan]西南面的荆竹山,与王佐部队取得联系后,明显改变行军方向,即由原来南下挥师向东,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于10月27日到达茨坪西面6公里处的大井村。据一些参加过井冈山[JingGangShan]革命斗争的老同志回忆,决定在井冈山[JingGangShan]建立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MaoZeDong]于10月24日在荆竹山宣布的。
对上述几种说法,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建立井冈山[JingGangShan]革命根据地是在古城会议上决定的。这种观点,似乎已成了定论。
其实,决定建立井冈山[JingGangShan]革命根据地,不是哪一次会议的成果,而是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一系列会议,逐渐做出的决定。
《毛泽东[MaoZeDong]年谱》(上卷)记载,1927年7月4日,毛泽东[MaoZeDong]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34次会议,在讨论湖南问题时,他在发言中,就主张“上山”,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8月9日,在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上,在讨论湖南秋收暴动时,毛泽东[MaoZeDong]提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上山思想,显然不等于就是建立根据地的思想。从上山思想发展到建立根据地的思想,必然要经过一个实践和探索过程。
9月初,毛泽东[MaoZeDong]从株洲到安源,以中共中央特派员和湖南省委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身份,在张家湾召开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当议论倘若暴动失利退路在哪里时,赣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兼安福县农军负责人王兴亚,主张上井冈山[JingGangShan]。在此之前,即1927年1月23日,毛泽东[MaoZeDong]在衡山县妇训班召开座谈会时,衡山县妇女会干部张琼,曾向毛泽东[MaoZeDong]讲过井冈山[JingGangShan]的情况。虽然如此,张家湾军事会议并未决定把井冈山[JingGangShan]作为暴动失利退路的立足点。
9月19日,秋收起义各路部队到达湖南浏阳文家市,在里仁学校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起义受挫后的进军方向时,经过激烈争论,通过了毛泽东[MaoZeDong]关于放弃进攻长沙的主张,决定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求落脚点,以保存实力再图发展,仍未决定在井冈山[JingGangShan]建立革命根据地。
9月29日,毛泽东[MaoZeDong]率领工农革命军进驻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后,主持召开了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主要是整顿组织,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为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在这次会上,毛泽东[MaoZeDong]还特别强调:“部队不能乱跑了”,要“就地打主意”。“袁文才在茅坪打圈圈,敌人几年来都没有把他们消灭,王佐在井冈山[JingGangShan]也是这样。敌人没有办法搞垮他们。”“我们要和地方结合起来,要取得地方支持,一方面我们把伤病员交给他们,他们可以把我们的伤病员安置好。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枪给他们,帮助他们发展起来,这样我们就不会被敌人打垮。”显然,毛泽东[MaoZeDong]的这些论述,具有“根据地”的意思。正如秋收起义时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参谋部的勤务员、在三湾时曾以士兵代表身份参加前委扩大会议、全国解放后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熊寿祺的回忆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