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人物 >
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国家年鉴
新中国诞生两个月后,毛泽东[MaoZeDong]主席[ZhuXi]就前往苏联访问。这是新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出国访问。
前往莫斯科
访问名义上是为祝贺斯大林[SiDaLin]70寿辰,实际成果是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毛主席[ZhuXi]于1949年12月6日乘火车离开北京赴莫斯科,随行人员只有4人:陈伯达(秘书)、汪东兴(警卫)、叶子龙(机要)、师哲(翻译)。这可能是现代国家元首正式出访,随行人员少得不能再少的一次了。如把一个半月后加入毛主席[ZhuXi]这次访问的周总理一行17人也算上,人员也是最精简的。
12月16日中午12时整,专列到达莫斯科雅罗斯拉夫车站,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ZhuXi]莫洛托夫、元帅布尔加宁上车慰问、迎接。考虑到天气寒冷,主席[ZhuXi]感冒,隆重的欢迎仪式被压缩。按照苏方安排,毛主席[ZhuXi]只在仪仗队前绕场一周,未致答礼,散发了书面讲话。
会见斯大林[SiDaLin]
毛主席[ZhuXi]在斯大林[SiDaLin]的第二别墅下榻。当天晚上6时,斯大林[SiDaLin]和苏共全体政治局委员,在克里姆林宫会见毛主席[ZhuXi]。
两人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一个新时代开始了。斯大林[SiDaLin]说:“你很年轻,红光满面,容光焕发,很了不起。”而毛泽东[MaoZeDong]却说:“我是长期受打击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斯大林[SiDaLin]未等毛泽东[MaoZeDong]把话说完,便插话说:“胜利者是不受审判的,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的公理。”
会谈中斯大林[SiDaLin]再三问毛泽东[MaoZeDong]:“你来一趟是不容易的,那么这次我们该做些什么?你有些什么想法或愿望?”
毛主席[ZhuXi]说:“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翻译后,苏联人都目瞪口呆了。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坐在一起讨论好看、好吃的东西,岂不可笑。文化的差异,彼此互不摸底,互相试探,也是在情理中的。
苏联方面对毛泽东[MaoZeDong]来访十分重视,斯大林[SiDaLin]的想法是,无论签署什么文件,应由中苏最高领导人,即毛泽东[MaoZeDong]、斯大林[SiDaLin]亲自签署。但是毛泽东[MaoZeDong]却一心要把周恩来请到莫斯科来完成这项任务,因为斯大林[SiDaLin]的国家职务是部长会议主席[ZhuXi],与周恩来总理的身份是相称的。
1949年12月21日,毛主席[ZhuXi]出席了苏联在莫斯科大剧院为斯大林[SiDaLin]70寿辰举行的庆祝大会。
1950年1月20日,周恩来总理也来到莫斯科,2月14日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条约签字仪式上,由于斯大林[SiDaLin]身材比毛泽东[MaoZeDong]矮,为了掩饰这一缺陷,斯大林[SiDaLin]竟往前迈了一步。因此在照片上人们看到斯大林[SiDaLin]与毛泽东[MaoZeDong]高矮差不多。
火锅变色
该条约签字当晚,中国以驻苏大使王稼祥名义在克里姆林宫附近的米特勒保尔饭店举行盛大宴会。
宴席的主菜是传统的中国火锅。这只火锅是中方从国内带来专门送给斯大林[SiDaLin]的礼物。宴会前,苏联方面的安全人员把它拿去,再送回来时,人们发现原来的紫铜火锅变成了银白色的。苏联方面说,怕铜有毒,特地镀了一层锡。斯大林[SiDaLin]对吃火锅显然不在行,进餐时他把生冬笋片直接放进嘴里并连说“好吃,好吃!”毛主席[ZhuXi]挟了一片笋,放在火锅里涮了涮,然后放进嘴里,说“这样吃,味道会更好些。”斯大林[SiDaLin]照着毛泽东[MaoZeDong]的样子试了试,说:“果然不错,中国菜确实名不虚传!”
2月17日,毛主席[ZhuXi]离莫斯科回国。
礼品
有关这次访问的礼品很有些特色,有山东大白菜、萝卜、大葱、莱阳梨,河北鸭梨、雪梨,北京的绿皮红心圆萝卜(即心里美),江西小金橘,西湖龙井和各地名茶约达一吨,另外还有布匹、瓷器、工艺品以及紫铜火锅、象牙筷子等。
周总理在北京亲自准备礼品,到莫斯科后,又亲自关照送给斯大林[SiDaLin]的寿礼及其它礼品事宜。此外,送走毛主席[ZhuXi]后,周总理特意来到主席[ZhuXi]住处,对宾馆里的苏联全体工作人员进行统计,亲自为他们准备了纪念品。
(作者: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