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人物 >
周恩来和张闻天的冲突--中国年鉴网(2)
我们好像一直有个内外有别和好做表面文章(难免弄虚作假)的传统,对上边来人检查、外头来人参观、特别是外宾来访,都要做好回答问题的应对准备。打扫沿路和参观单位的卫生,当然更少不了盛宴招待、送礼留念,等等。在我的印象中,这一套在延安整风后就开始了。1944年接待[JieDai]中外记者代表团和1945年接待[JieDai]政协访问团时就这么干过。对外宾接待[JieDai],建国后特别重视一定要搞得场面宏大,招待丰盛。周总理[ZongLi]和陈老总又喜欢讲排场、图好看,弄得接待[JieDai]外宾的工作[GongZuo],不仅是对外交部,也使一些地方和部门感到不胜负担,怕接待[JieDai]不周,受到上面批评。有一次[YiCi]范长江就当着我的面向张闻天诉苦说,建国初期邀请乌兰诺娃来华演出,她因为不适应北京的气候有点伤风感冒。于是总理[ZongLi]把他叫去训了一顿,说:斯大林的掌上珠,被你们当成了路旁草;立即以大姐(指邓颖超)的名义,送一件貂皮大衣给她。所以有外宾来,地方不知如何接待[JieDai]就请示外交部,有时外交部派一个科长或科员去打前站,竟可在省市里指挥一切(例如一次[YiCi]在湖北武汉就是这样)。
对这些,几位副部长和礼宾司部分同志都有意见,地方上也有些反映。尤其是张闻天,他认为[RenWei]在外[ZaiWai]宾接待[JieDai]上规格太高,造成过分的铺张浪费,也违背国际惯例(如群众夹道欢迎、请客送礼太滥太丰盛等),并且公开批评,说这和援助外国、支持世界革命不自量力一样,都是打肿脸充胖子,因此一再提倡进行礼宾改革。也许是乘国内反冒进之风,主管礼宾司的姬鹏飞副部长领人去了一些省市视察外事处工作[GongZuo],回来就让秘书李颉写了一份反映接待[JieDai]外宾铺张浪费的材料,举了不少可笑的事例,如缅甸文工团访华临行送礼中有每人毛皮上衣一件,这是带回去永远也用不上的。材料写成后,姬批让办公厅主任董越千修改。他看后不满意,又批叫我修改,定稿后他才批示办公厅送新华社《内部参考》发表。
对这件事,从内容到做法,我都同意,但意识到这是针对总理[ZongLi]的,因此多了点心眼,除事后报告张闻天外,还特意保留了姬鹏飞的四个批条。张闻天从外地回来,知道这件事后立即打电话给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制止,但吴冷西说不但已经刊出而且也已经发出去了。正好当天怀仁堂有晚会,张闻天遇到邓小平,建议全部收回这本《内参》。不料邓小平却满不在乎,说反映一点情况有什么关系,何况还是在《内参》上,用不着收回。张闻天同我商量补救办法,我也没辙。而且无独有偶,正是在这件事的前后,张闻天原先布置礼宾司起草的礼宾改革方案,在征求各方意见后已形成正式文件,张闻天就报请代总理[ZongLi]陈云和邓小平审批。但陈云是个谨慎的人,他说这是周总理[ZongLi]管的事,还是等他访问回来再说。在历时三个月访问亚欧11国之后,周总理[ZongLi]一行于1957年2月6日回国,3月7日在国际俱乐部一次[YiCi]酒会结束后,当着外交部领导的面(张闻天没参加),没指名批评分工管礼宾又在场的姬鹏飞,却故意指名并不相干的乔冠华,发了一通脾气,说以后请客没钱了就用我的工资。大家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没人吭气,只有贺龙和乔冠华跟着敲边鼓,说他们的工资也可以拿出来。张闻天和外交部酝酿好久的礼宾改革,从此也就束之高阁。据说,直到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的礼宾规格才经过几次改革,逐渐固定了下来,大致与国际惯例接上了轨。
礼宾问题讲得这么罗嗦,因为这是张闻天和我本人在1959年外事会议上挨批斗时的一条重要罪状——“反总理[ZongLi]”。实际上,根据我的观察,无论是张闻天还是周总理[ZongLi],后来好像都没把这当成一回事。他们的关系依然不错,所以才有一年后陈毅接任外交部长时,正是周恩来[ZhouEnLai]主张让张闻天继续留任的事。(何方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