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人物 >
李大钊“深研政理”的爱国思想--中国年鉴网(3)
三、可歌可泣的探索与“登高一呼群山应”
李大钊从立志“深研政理”到找到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艰苦的过程。对于这个过程,毛泽东曾说:“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所说的找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可歌可泣的过程,李大钊应是最典型的。李大钊探索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至少在以下五方面:
1.首创“以人为本”的“民彝”政本论
李大钊针对袁世凯窃国复辟的教训,着重“深研”中国传统的国家精神与袁氏复辟之间的关系,“深研”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思潮与建立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在1916年反袁高潮中,发表重要论文《民彝与政治》。
《民彝与政治》是中国化的西方人文主义的政治理论。李大钊用“民彝”表示西方人文主义关于人和人性的含义,他认为,“人”是至高无上的。李大钊的名言是:“古者政治上之神器在于宗彝,今者政治上之神器在于民彝。宗彝可窃,而民彝不可窃也;宗彝可迁,而民彝不可迁也。”也就是说,当今政治,只有民彝才是至高无上的,朝代与政权可以更替,但民彝却是不可动摇的。李大钊又说,“民彝”的极端重要性表现在两方面,“一以示为治之道”,“一以见”“吾民衡量事理之器”,并且强调,“方今求治之道虽广,论治之言虽庞,而提纲挈领、首当审谛兹理,以为设施。违此则去治日遥。”由此可见,李大钊是将“民彝”即以人为本的近代人文主义,作为立国的基础与为政之本的。根据这种思想,李大钊以“人”的尺度对袁世凯的专制主义进行了最有力的批判,并正面提出以人为本的基本政治原则,即:第一,必须“因民彝而少加牖育之功”,即“听民之自器其材,自踏其常,自择其宜,自观其成,坦然以趋于至当之途”。简言之,就是“四自”“一少”的“为治之道”。第二,必须彻底反对英雄崇拜,“杀迷信人治之根性”,励行法治。第三,必须确立“自由的不拔之基”,“祓除对于自由的一切束缚驰骤”。第四,必须正确处理“进步与保守”、“法与理”之间的关系,以求社会的“平流并进,递演递嬗”,避免大动荡。
李大钊在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之前,也率先在中国举起中国化的西方人文主义的旗帜,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以及与其后“率先”之间的关系,是不应低估的。
2.首创人天合一、能动转化的青春国魂论
1916年5月,李大钊完成了《青春》一文的写作。这是一篇“改进立国之精神”,重铸国魂、民魂的哲学著作。
《青春》与《民彝》一样,都是借用中国传统的文化概念,综合利用古今中外的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表述再造可爱的中国这一重大理论的一种方法。
《青春》首先证明宇宙有“无尽的青春”,进而证明中国的国家、民族也可以有“无尽的青春”。所谓“无尽的青春”,实际是宇宙进化变易的“大机轴”,是相对过程中的一种绝对过程,是和“衰老”、“白首”相对应的一种奔流不息状态,当然也就具有一种永久的创造力与生命力。李大钊的这种应用,就使“青春”具有一种哲学含义,创造出一种青春的宇宙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与人生观,从而有力地批评了当时流行的悲观、颓废情绪,从哲学理性上树立起昂扬、乐观、青春中华必胜的信心。
为了实现理想的青春中华,李大钊要求人们特别是青年“从我做起”,从“今”做起。“一在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一在脱绝浮世虚伪机械之生活。”鄙弃最为“青春之累”的“黄金权力”,因为,那是“一切烦忧苦恼机械生活”的渊薮。他希望青年:“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青春》发表于1916年9月《新青年》第2卷第1期,也是《青年》改为《新青年》的第1期,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宣言。
3.首倡人生理想的真理论
李大钊说:“余信宇宙间有唯一无二之真理。此真理者,乃宇宙之本体,非一人一教所得而私也,”李大钊这里所说的“非一人一教”,就是指孔子、佛教与耶教。他认为,历史上任何教主或圣哲,都必须接受真理的检验而不能高于其上。
李大钊不仅将真理作为爱国的标准,而且作为人生的标准。李大钊对孔子的态度,社会上立即有人“訾为大逆”。李大钊则表示“益信真理之权威”,今后“持真理以发言立义之气”将“益壮”,而决不会退缩。他说:“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苟其言之确合于真理,虽一时之社会不听吾说,且至不容吾身,吾为爱真理之故,而不敢有所逡巡嗫嚅以迎附此社会;苟其言之确背乎真理,虽一时之社会欢迎吾说,而并重视吾身,吾为爱真理之故,而不敢有所附和唯阿,以趋承此社会。”李大钊为什么作这样的人生选择?他认为:“为其持诚以遭世厌绝,犹胜违心以博世优容。前者则幸免于自欺,后者则已陷于欺人。以言违时之弊犹小,以言惑世之弊乃无穷焉。”(《真理之权威》)
李大钊这种理性爱国的真理人生观形成于1917年上半年,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布鲁诺、哥白尼式的人物。应该说,他这时率先迎受马克思主义以救国的主观条件已经具备,“只欠东风”。
4.首倡“与时俱进”、迎受时代新潮流论
1917年7月发生张勋复辟,李大钊决然南下上海,支持孙中山反复辟、反段祺瑞的护法斗争。他的爱国思想又一次获得重大发展。1917年双十国庆前,李大钊在《此日》文中,首次明确提出爱国必须“与时俱进”的标志性口号。
这个口号首先是针对老革命党、针对孙中山的,同时也是针对他自己。李大钊认为,“老革命”应带头“深自省察”,开拓新路,而不应总是囿于老路和沉湎于过去的光荣。对于自己,李大钊则重在自我否定,即进一步批判梁启超,肃清其改良主义消极影响,并下决心超越孙中山,超越老革命党人。李大钊所拟采取的关键性步骤,就是进入北京大学,继续随时代潮流作政理的深入研究。这就是李大钊“与时俱进”的真正含义。这时,已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夜了。
爱国救国必须研究世界,这是李大钊的信条。从1917年2月起,李大钊就开始研究欧战特别是俄国正在兴起的革命潮流。他赞扬俄人“不惮高树赤帜”。十月革命后,他大声疾呼,连续发文明确提出要“迎受”这一世界新潮流。特别告诫人们,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庶民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