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入刊,辉煌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入刊咨询热线: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联系人:刘雪、杨靖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是忠实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成就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唯一综合性国家年鉴网,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好方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的有关精神,打造网上国史馆,推进国家史志信息化的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国年鉴网通过推出“阅后即定”等新技术,让历史能定时凝固下来,致力为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个人提供网上与移动历史空间,让每个行业、地区、单位以及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史记,都能在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情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汇同中国国情手册编辑部共同主办,并由北京政研院具体承办,旨在通过平面与网络互动,帮助领导干部轻松了解我国情况,牢记国情,科学发展;同时选拔各行业、地区中的优秀典型,以便入编中国国情,树立国家典范。
中国亲稳网是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针,以帮助领导干部读懂读薄,安全面对互联网为宗旨,以亲稳舆论导向平台为基础为核心,以发掘汇报、舆情监测、维稳监测软件为龙头,以舆情发布、传播、推广、交流软件为重点,帮助各行业、地区、单位重点传播推广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同时动态监测负面舆情,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便共同营造领导亲民、基层稳定之良好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网站首页 > 峥嵘岁月 > 党史人物 >

把棉花视为生命的吴吉昌--中国年鉴

  

  这是一座普通的坟茔,没有墓碑,没有标识,只有四棵松树静静地环绕着。这个墓主人就是一个被毛主席接见5次,被周总理接见2次,并把一生献给棉花事业的全国劳模、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这是一座普通的坟茔,普通的就如墓主人生前那样的朴实。他头扎白毛巾,穿梭于涑水河畔,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为棉花的全苗壮苗、早发稳产、减少脱落和稳产高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长眠于生于斯的土地上,长眠于曾进行无数次棉花试验的土地,魂兮安哉。

  6月25日上午,带着对已故劳模吴吉昌的敬仰之情,记者一行自闻喜县城出发,驱车20公里,来到吴吉昌种植棉花和安息的地方——闻喜县涑阳村吴家陵墓地。按照当地的风俗,我们向这位可敬的老人深深地四鞠躬。吴吉昌的大儿子吴凌勤说,每年都有人来给父亲“上坟”,其中有不少是记者。

  吴吉昌,一生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为了完成周总理嘱托”——

  1966年1月,周恩来总理把几十位植棉劳模请来中南海会议室座谈,临走时,他握住吴吉昌的手说“老吴同志,我把解决棉花落桃的任务交给你了,你把它担起来。”热血涌上吴吉昌的脸,他紧紧握着总理的手,响亮地回答:“行。”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吴吉昌日夜守候在棉花地里,潜心研究棉苗生长,即使是吃饭也蹲在棉花地头,曾连续78天没有回过一趟家;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文革时期,他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为“技术第一”的修正主义路线,经历过近百次批斗,左臂一连五次被拧脱臼,即使跪在地上打扫全村的街道,依然不忘把捡拾来的棉籽种在自家的后院搞研究;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他在受到迫害生命垂危时,依然断断续续地说“我不怕死,可我不能死,我还没有完成总理交给我的任务。”

  “哭不活的娃娃,种不活的棉花”,这是一句流传在涑阳一带的一句民谣,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吴吉昌,硬是在号称“种不活棉花”的涑水河畔种出了棉花,先后成功钻研出 “冷床育苗”“一株双杆”“巧留油条”“手捏蹲苗”“芽苗移栽”等14项植棉技术。

  改革开放后,吴吉昌研究棉花高产技术的劲头更大了。在解决棉花脱蕾落桃这个科学难题上,吴吉昌从栽培体系方面闯出了一条道路,他的棉花试验田蕾铃脱落率由40%下降到35%以下,亩产皮棉125.9公斤。年纪大了以后,吴吉昌还是一直坚持搞棉花种植试验,到各地传授植棉经验。直到去世前,他还在进行着棉花种植技术的研究。

  为弘扬吴吉昌不屈不挠的研究精神,1978年,新华社著名记者穆青等采写了《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该文被编入高中语文课本,成为激励后人的不朽作品。虽然吴吉昌因此也成了名人了,但从来都是平易近人,从来不搞一点特殊,他有4个孩子,3个都在农村。对于文革时期迫害过他的人,也都主动修好。他的一生,正如穆青在吴吉昌的追悼会上赠的挽联所言:“谋求老百姓的幸福沐雨栉风披星戴月一生艰辛从不谋私逐利;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满腔心血付与棉树银花。”

  时代的车轮在飞速转动,而今的涑阳村产业结构正经历着新的调整,棉花不再是种植的主要方向了,农民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被媒体无数次报道的吴吉昌家那3间土坯房的院子,如今已是水泥从院子地面抹到屋顶的宽敞大房。故迹已不再。惟一留下的是整整一面墙的照片和奖状、奖章,它展示了一位老人的辉煌人生,其中有参加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情景,有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情景,也有和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合影,最多的是著名记者穆青……在每一张照片中,我们总是能够一眼找到吴吉昌,找到那个头顶羊肚儿手巾、笑容憨厚的老人。

  现在,不管是棉瓜兼作还是棉粮兼作,每年吴凌勤都会用父亲传授的技术种上一亩棉花,他说,只要在棉花地里,他感觉父亲还在身边。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一生波澜不惊,荣辱与共的吴吉昌,虽然已经去世20年,但他对科学不懈追求的态度、对土地的深厚情谊,以及用生命诠释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却永驻人心。这,就是吴吉昌“身后”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李宁波 王荔)

关于我们 媒体报道 在线申报 文档下载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链接中国年鉴网,载入国家史册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
中国年鉴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6号 中国年鉴网提供入编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征订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 助您载入 中国年鉴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网!